第72章 此心光明(2/2)
朱翊钧心中地震,脸上的表情都有些扭曲了起来,沉默了好一阵,尴尬的问道:“张师傅何出此言?”
张居正微微一笑,回道:“隆庆六年,陛下争权诛杀冯保,那时臣以为陛下只是如世宗皇帝那般自小聪慧而已,万历元年之后数年的新政举措,臣都看在眼中,编练新军、设置军校、兵工改制、设立梨园、摊丁入亩......桩桩件件没有政务上的积累,又如何能想得出来?那时臣还以为陛下如民间谣传一般,是太祖、成祖转世投胎。”
“但时至如今,新政越来越深入,臣看着皇上一步步挖着大明的根子、掘着皇权的根基,若是太祖、成祖转世,大明和天家的皇位必然是放在第一位的,可陛下似乎对这个皇位、对这个大明并不在意,故而臣才有此问,隆庆六年后的陛下,还是朱翊钧吗?”
朱翊钧沉默了一阵,幽幽一叹,回道:“张师傅猜得不错,隆庆六年之后,朕夺舍了朱翊钧。”
“果然如此!”张居正哈哈一笑,继而又摇了摇头:“难怪陛下总有那么多奇思妙想,陛下是专程为我大明新政而来的?”
朱翊钧点点头,又摇摇头:“朕也不知道为何而来,说实话,刚来之时,朕只想当个太平天子混吃等死,参与新政也不过是想萧规曹随、让大明多挺几年、不要在后世留一句‘明实亡于万历’的评价就行,是万历元年的考成法案,百姓生活那般艰苦、每日挣扎活命,却还要如狗如羊任人宰割,从那时起,朕才下定决心要改换这个天地。”
“考成法案!”张居正微微一笑:“陛下竟然还记着当时的诺言,呵,但臣有一问,若是陛下的新政成功,真的能让百姓们不再如羊如狗、能让他们衣食富足?”
朱翊钧摇了摇头:“朕不知道,或许很久很久、千年百年也没法让百姓们不再愁衣食钱财、每个人都有尊严的活着,但有人说过——‘历史是螺旋上升的’,朕迈出这一步,才能往前走,百姓们才有希望过上更好的生活,只是原地踏步、小修小补,到最后什么都没法改变,新政,也必然是个失败的下场。”
张居正点点头:“所以陛下想要大修大改,直接从根基掘掉原有的根基,再以新的根干替代之!”
“正是!”朱翊钧斩钉截铁的回道:“新的生产方式带动生产力的发展,由此产生新的阶层,他们能够取代旧有的阶层,随着生产力发展,财富不再只局限于士绅贵胄等几个阶层之中,受益的百姓和阶层也将更为广泛。”
“生产力!”张居正其实有些没听懂,但他也无力再听朱翊钧仔细的解释,打断了朱翊钧的话:“陛下,根基不稳、地动山摇,那些旧阶层又岂会眼睁睁看着自己被淘汰?必然会掀起一场场乱子,陛下要走的这条路,比臣走的路可艰险百倍、万倍啊。”
朱翊钧默然无语,张居正说得没错,自己这条路才刚刚开了个头,已经是艰险万分了,单单是国内一波又一波破产农户形成的流民潮,就让他感觉到焦头烂额、夜不能寐,大明能不能撑过工业化的阵痛,朱翊钧如今是一点希望都不抱,如今所做的一切,不过是为了日后那剧烈的风暴来临之时,能为华夏多积攒些元气、坚持在工业化的道路上走下去。
“陛下有新军、有各大商行、有无数工坊民众和受益百姓的支持,这条路再艰险,陛下也要走下去!”张居正看破了朱翊钧心中的犹豫,语气严肃了不少:“陛下,臣当年可谓孤身一人,前路一片漆黑,也一路挺了过来,陛下可知为何?”
“因为臣和陛下一样,心中还是装着百姓的......”张居正眼中光芒闪烁:“考成法案,陛下亲眼所见百姓之苦,有了颠覆天地的心思,臣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嘉靖年间臣回乡探亲,一路南行处处都是辛苦挣命的心思,当时臣就下定决心,无论如何也得为百姓们做些什么。”
“但现实就是这般残酷,臣一路行来,面对太多艰险、做过太多违心之事,坚持到今日,臣的新政改革也不敢说成功,更不敢说解了百姓之苦!”
张居正深吸口气,冲朱翊钧笑了笑:“陛下,改革不是请客吃饭,您的新政也必然是血腥而残酷的,您会比臣遇到更多的艰险困苦、做出更多违心的决定,但您既然选择了这条路,臣请您一定要走到底,绝对不要半途而废!”
“陛下身后有无数人的支持,身前有无数百姓的殷殷期盼,陛下既然决定了不再原地踏步,那就放胆往前走吧!掀翻整个天下!”
“或许日后会有人骂您是暴虐昏君、会有人说明实亡于万历、会有人否定您的作为,甚至是您的继任者和子孙,都会说您功过不过三七分,或许未来再没有人能理解您的理想和期望、再没有人会继承您的意志。”
张居正缓了口气,眼中含满了泪水,这些话是在教诲朱翊钧,但更多的似乎是在对他自己所说:“陛下,您知道臣是心学子弟,臣掌权之后心学中人骂臣得却是数不胜数,但臣却从来没有在乎过,亲自出手压制乃至取缔心学,甚至逼杀了多年好友、心学泰斗何心隐。”
“但臣并没有背叛心学,因为臣的心中始终牢记着故新建侯、文成公王守仁的那句遗言——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张居正哈哈大笑起来,笑得喘息不定:“陛下,臣秉政这么多年,如今临终将去,自问问心无愧,当得起一句‘此心光明’,这四字臣也送于陛下,望陛下一路前行,回过头来看看走过的路,也能堂堂正正说上一句‘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万历十四年,大明首辅张居正,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