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 条头糕(二)(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己有信心,这就是打仗啊,你不是还想去参军来着?男子汉大丈夫,哪儿能没上战场就怂了?”男人用力抓着他的手,“等你好了,咱们去旅游,去玩儿,想去哪儿去哪儿,想吃什么吃什么,好不好?”

    年轻人却哭着笑了,“我,我不去玩儿,我想回去上学,以后还要去当兵……”

    男人破涕为笑,“行,都行,那咱们爷俩都好好的……”

    把男人送到医院后,余渝没有立刻走。

    他走下车来,仰头看着高高的住院部,忽然无限唏嘘。

    世界太大了,每分每秒都有人高兴,也有人经受着绝望。

    高大的建筑投下大片阴影,背阴处还有大量未融化的积雪。

    余渝看到许多眼神呆滞,形容憔悴的人,或蹲或站,闷头抽烟。

    他不知道,也不敢知道那些人经历了什么。

    有那么一瞬间,他觉得自己无比怯懦。

    “你说,那个男孩儿会好吗?”

    他忍不住给廖初打电话。

    看那个父亲的年纪,或许生病的男孩儿也比自己小不了几岁。

    然而电话那边的廖初回答却意外坚定,“会好的。”

    余渝并未多想,缓缓吐了口气,也跟着点头,“会好的。”

    希望如此。

    廖初却又重复了一遍,“一定会好的。”

    因为系统终于检测到了他的信仰之力。

    他开始相信,开始祈祷,然后也终于有了回应。

    因为那对父子的事,接下来的一整天,廖初和余渝都有点心不在焉。

    检测到信仰之力是一回事,可毕竟没听到最终结果,总令人忐忑。

    甚至就连《百味》纪录片开播,廖记餐馆又上了热搜,廖初都无心关注了。

    廖初做菜的时候都忍不住想:

    那个男孩儿究竟会不会转危为安?

    抑或是,他要再一次经历……

    不,不会的。

    但凡有过回应的许愿缸,从来没有出过差错。

    他和余渝还专门上网搜索了相关手术大概需要多久,但因为不知道细节,所以也只是对着乱七八糟的结果干瞪眼。

    反而越加焦躁。

    一直到了第二天下午,男人才打来电话,一边哭一边说:

    “手术成功了!”

    一般的心脏黏液瘤手术可能只需要四五个小时,但他儿子的情况实在太过复杂,后面肿瘤剥离时血管破裂,大量失血,一度心脏停跳。

    好在这些都在预料之内,血浆也提前准备好了,手术室里谁也没有慌。

    但眼睁睁看着血袋一个个送进去,男人还是吓得浑身冰凉。

    那么多血……

    一个人全身能有多少血!

    手术室的灯一直亮了13个小时,精疲力尽的医护人员才推着病患出来。

    是推出来的!

    不是让我进去告别!

    男人两腿一软,直接就蹲在地上,回过神来,才发现自己已经泪流满面。

    事后找到主刀专家,他差点都给对方跪下了,又要塞红包。

    医生坚决不肯收,连夜坐飞机回去了。

    他本不是清江市肿瘤医院的大夫,只是因为病例特殊,手术难度过大,才应邀请过来飞刀的专家。

    这会儿事情完结,马上就要回去的。

    余渝和廖初都对他道恭喜,男人却仍不敢就此放松。

    肿瘤切除手术确实成功了,但化验结果还没出来。

    如果是良性的,那么儿子这条命算是保住了;

    如果是恶性的……快则三月,慢则一年。

    他求了医院给做加急,但最快也要明天晚上才能出结果。

    余渝就道:“您也别太担心,一步步慢慢来,都这会儿了,急也没有用。您看,这些难关,不都一步步闯过来了吗?”

    其实他也知道,恐怕最终结果出来之前,男人什么话都听不进去,但总想着,能说点什么,让那个可怜人好受一点。

    男人之前也算事业有成,只是因为儿子在外地上大学,忽然查出重病,这才急忙忙赶过来,连工作室也临时关闭了。

    不过是萍水相逢的陌生人,人家能记挂到这份儿上殊为不易。

    他十分领情,说了好些感激的话。

    廖初就道:“等孩子好了,过来吃饭,给你们补年夜饭。”

    挂了电话之后,他和余渝对视一眼,都不约而同松了口气。

    加油啊!

    这会儿廖记餐馆已经重新营业了,余渝看着门口摆放的许愿缸,“廖老板,借我个钢镚。”

    廖初翻出一枚递给他,可几分钟后,却没听到系统报告信仰之力。

    “同一事件无法叠加,”系统提醒道,“宿主请勿贪得无厌。”

    作用在一个人身上的好运和奇迹都是逆天改命,必然不可能无限量叠加。

    终其一生,也不过一次罢了。

    不然就跟那彩票五百万似的,每天过来打个卡、许个愿,每期中个五百万,再求个长命百岁,世界首富指日可待。

    如果是以前,廖初可能会有点失望。

    但今天,听了这话却高兴起来。

    “无法叠加”,那么就意味着,之前已经出现过。

    所以,他再次确定自己之前的许愿成功了。

    “对不对?”他问道。

    系统装死。

    它讨厌死人类这种拐弯套话了!

    哼唧!

    接收到一个好消息后,廖初才算有心情关注下廖记餐馆参与拍摄的第一部纪录片。

    当天他都没顾得上看首播,心思都不知飞到哪里去了。

    要成就优秀的纪录片,创意、拍摄和后期剪辑缺一不可,而显而易见的,祈安和他的团队同时具备了这三点。

    廖记餐馆的部分作为《百味》系列纪录片的第一集,结结实实打了个漂亮仗。

    祈安的名字再次高频率出现在各大影评网站,为他本就辉煌的人生,又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而作为纪录片主人公的廖记餐馆,也受到了空前关注。

    光播出去这两天,客流就有了不小幅度的提升。

    有祈安的粉丝来朝圣打卡的,有专业吃货来大快朵颐的,还有冲着老板那张帅脸来,想亲眼验证下,是否真的那么帅的……

    为此,廖初不得不临时招了几个放假在家的闲置大学生当服务员。

    额外每天多掏一遍许愿缸。

    大家的想法都很接近:

    来都来了,不求一个试试像话吗?

    万一中了呢!

    这集纪录片,是从一轮东升的旭日开始的。

    在快进镜头中,浑圆的太阳从东边的地平线慢慢爬升,最终斜斜定格在东南方。

    镜头下移,原本空旷的街道上慢慢热闹起来,晨起的人们从各个出入口出现。

    说笑声,汽车鸣笛声,浓密的绿化林内叽叽喳喳的鸟叫声……混着餐馆后大烟囱里冒出来的滚滚白汽,都化为晨间的烟火气。

    “这里是清江市最繁华的地段之一,而居住在此的人们,又是怎样解决他们的一日三餐的呢?”

    伴随着低沉而有磁性的画外音,镜头慢慢拉近,最终定格在写着“廖记餐馆”的招牌上。

    经过走访得知,这是一家消费相对高昂的餐厅,但这会儿还没开门,外面就已经排起长龙。

    “我们十分好奇,究竟是怎样的美味,才能吸引如此多的顾客,让他们在寒冬心甘情愿地等待。”

    等待过程中,摄制组采访了许多人。

    新食客和老食客的区别一目了然。

    “我也不知道,第一回来,身边的朋友好多人都在说特别好吃,我就想来看看,到底多好吃。”

    二十来岁的青年挠着头笑道。

    “就一个字,鲜!”

    这位大爷显然已经身经百战,对店内各样特色菜如数家珍。

    他老神在在道:“看见前面那几个人了吗?都是来抢烤乳猪的,得提前拿号,一天就那么几个,稍晚点就没了……也可以继续等啊,保不齐就有人临时有事放弃了的,不过这种事吧,概率跟中彩票差不多。”

    大爷说完,周围一群人都哈哈笑起来。

    摄制组也跟着笑了一场。

    稍后门开,众人鱼贯而入,迅速找到位置坐好。

    老板和工作人员都已经忙活开了。

    整个店内充斥着浓郁的香气。

    透过明亮的玻璃墙,可以看到带着帽子口罩的年轻老板,正沉着地搅动大锅里的高汤。

    雪白,浓稠,几乎隔着镜头都能闻到里面的浓香。

    旁边角落里早有几口锅翻滚着,里面满满当当塞着卤肉、面汤。

    夹馍是这家店的固定菜单之一,但对于口味刁钻,追求刺激的老饕们而言,每天的“特早”才是他们的真正目标。

    今天的特早,是米粉。

    浓郁的高汤,早已急不可耐;锅边架着的铁丝篓内,装着一份份莹润如玉的米粉……

    早已有人将大碗预热过。

    先倒入热水,让碗壁温暖起来,再高举手、慢倒汤,缓缓注入适量的高汤……

    几个人配合无间,那边刚报菜单,这边就下了锅。

    几十秒后,煮好的米粉高高提起,用力一甩,多余的水分化作一串珍珠,斜着落回大锅里。

    煮好的米粉微微透着亮,咕咚跃入热气腾腾的高汤碗中,像乖巧的小兽,又被服务员马不停蹄送到桌上。

    接下来,就是食客们发挥的时间了。

    有经验的客人会专门挑对着玻璃墙的四张桌子。

    亲眼看着美食烹饪的全过程,既放心,又是一种视觉上的享受。

    座位有限,总有那么几个不那么幸运的。

    有的赶时间上班,探头瞄一眼,见人头攒动没座儿,只好愤愤地跺一脚,叹着气离开。

    罢了,先去别的地方弄点东西对付下,下回赶早吧。

    也有的极富耐心,就那么安安静静等着。

    摄制组随便采访了一个大学生模样的姑娘,“等着?”

    女孩子有点腼腆,捂着脸笑起来,“对着老板,我都能多吃两碗饭。”

    镜头外的祈安就笑,“那必须得等着。”

    几个年轻姑娘就都嘻嘻哈哈笑作一团。

    年轻,真好。

    看着电视屏幕中一张张年轻的面庞,廖初不禁又想起那个医院的年轻人。

    也不知他怎么样了。

    正想着,突然电话响起,另一端的中年人泣不成声,“良性……”

    作者有话要说:这一个故事是之前跟我姐回忆过往,她再次说起一个初中同学。

    那个同学具体得了什么病,她已经忘记了,只是隐约记得有一次学校组织去探望,那个同学一直都特别坚强,还笑着安慰别人什么的,可是后来他可能也感觉到自己不大好了,就突然抓着妈妈的手哭了。

    “妈,我还没吃够你做的馒头……”

    我姐说这话她一辈子都忘不了。

    其实人都怕死,或者应该说不舍得死,就会特别留恋,也不是那种轰轰烈烈的东西,可能就是日常生活中最习以为常,最不起眼的小东西,突然就不舍得了。

    希望大家都能平安顺遂,无病无灾。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