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1章 七月二十【下】(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觉得老师未必肯为工读生们竭尽全力。

    如今看来……

    “会长!”

    这时一个工读生上前,亢奋的问:“咱们接下来做什么?”

    “接下来……”

    董恂一下子茫然了,他原本只计划着要在学子们的重压之下苦苦支撑,哪想得到学子们大败亏输,最后反而成了工盟在这里唱独角戏?

    “要不,咱们去请示一下老师?”

    那工读生见他迟迟没有开口,忍不住满是憧憬的提议道。.CoM

    显然,和董恂一样,工读生们也都把先前发生的一切,当场是焦顺在运筹帷幄暗中布局——毕竟焦顺逼着巡城御史立誓的事儿,董恂可早就原原本本的说了,有了这个提前铺垫,后面的事情自然也都顺理成章的归功到了焦顺头上。

    “不急!”

    这话倒启发了董恂,他看向大理寺门前,道:“老师深谋远虑,若需要联系咱们只怕早该联系了,咱们就在这里,等着看老师还有什么筹谋就是。”

    董恂选择了静观其变。

    但工盟闹出这么大动静,又怎么可能静的下来?

    大获全胜的消息传到各处工坊,别说是原本就支持工盟的人了,连心存观望的骑墙派也纷纷赶来助威,半个时辰后,聚集在大理寺的门前工人就超过了先前的学子。

    一个时辰后,这个数字又猛增了四倍有余!

    眼见聚集的人数很快就要突破五千大关了,大理寺官员几次出面劝说无果,最后只好由大理寺卿许泰亲自出面,请焦顺前去稳定局势。

    焦顺一面让栓柱暗中传话给董恂,一面在门前台阶上慷慨陈词,表示自己一定会把工人们诉求,原原本本禀告给皇上。

    得了信号的董恂立刻带头山呼万岁,然后便拜别焦顺带队徐徐退去。

    至此,大理寺门前这一场闹剧,才算是暂时告一段落。

    …………

    当天下午,乾清宫内。

    “善、善、大善!”

    隆源帝翻看着焦顺呈上来的密折,当看到满街工匠山呼万岁的描述时,忍不住抚掌赞叹,恨不能身处其间亲眼得见。

    放下密折,他满面红潮的在殿内来回踱了几圈,却依旧难以压制住心中的激动情绪。

    自登基以来,隆源帝就试图超拔匠人分摊文臣的权柄,可却一再的碰壁,直到焦顺出现之后才算是见到了一丝曙光,而今日工人当街迫退近千学子的事情,则不啻于一轮初生的红日,直照的隆源帝心头热血澎湃。

    好半晌,他才勉强按捺住心绪,重又捡起那本密折从头读起。

    这一次皇帝更注重细节,也因此更为满意焦顺的应对处置——焦顺并没有隐瞒自己提前发现工读生异动,并且提前诱使陈垨立誓的事情,不过给出的解释是怕双方万一起了冲突,会毁了新政来之不易的局面。

    识大体,善机变。

    再加上撞进自己心坎里的工业党小作文,隆源帝对焦顺的评价,早已经从最初的千金买马骨,稳稳上升到了国之栋梁。

    这样人才的若不重用,还能重用什么人?!

    不过……

    眼下最重要的还是先找个妃子宣泄一下,虽然还有很多政务没有处理,但读密折读到热血沸腾的皇帝,却实在是按捺不住身体的冲动了。

    …………

    此后数日间。

    工读生们乘胜追击,开始了更大规模的宣传,将工学吹的天花乱坠,仿佛只要能继续办下去,往后无论士农工商就都有机会做官了。

    这样天上掉馅饼的好事儿,又不需要自己付出什么代价,老百姓嘴上自然都是大力支持。

    再加上大理寺门前的闹剧,也迅速传遍了全城,于是京城的舆论风向在短短几日之内,又出现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传单上后面那句‘为名为利不为小民、谈道论道不走正道’,更是成了无数人讥讽书院学子的口头禅。

    七月二十七,三法司上奏周隆一案罪证确凿,皇帝强硬的勒令再审再查,中秋之前若查不出幕后主使,三位主审一并论罪。

    七月二十八日,二十四家皇商联名上奏,请求工学向民间【皇商】开放招生名额。

    受这两件事的影响,已经被逆转的舆论,更是被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潮。

    八月初一,大朝会。

    隆源帝趁势提出要将工学独立于蒙学之外,仿国子监的规制另设一座工学院,聚天下巧匠,择其优而仕。

    一时群臣哗然……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