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62章 人非草木(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第2362章人非草木天刑崖从来不是个默的地方。

    因为法不晦隐,法不彰于暗室。

    法如大日,昭明天下,外弘其威!吴病已的声音,仿佛成为天刑崖的石刻,如此不容更易地书写:"公孙不害,因为你和我,我们有相同的怀疑。

    所以你才会在这里,跟我说平等国。”

    “是,我有过。

    "公孙不害直接承认了。

    “顾师义一生行事,光明磊落。

    唯一能够对他产生猜疑的地方,就在于他是否有暗中的身份。

    一般的组织无法匹配他的力量,也不足以叫你重视。”

    刑人宫的执掌者十指皆张,不曾曲折,那是一种坦诚交流的姿态:“一真道不会存在道门以外的人,那你的猜疑就只能局限在平等国--我对他的猜疑,亦在于此。”

    吴病已静等他说完。

    “但顾师义不可能是平等国的人。”

    公孙不害说道:“他这个人,天性自由,快意恩仇,最讨厌束缚,不可能加入什么组织,尤其是这种架构严密的组织。”

    吴病已淡声道:“你们曾经情同手足,最终分道扬,说明至少在某个方面,你无法理解他。

    我是不是可以这样认为一一你并不真正了解他?”

    公孙不害眸光微垂:“平等国这个组织,已经延续了这么多年。

    以平等国过往的行事风格,顾师义不会认同他们。

    吴病已摇了摇头:“你我都知道,平等国其实没有固定的行事风格。

    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风格。

    他们向着同一个方向走,但具体到每个人的路,都不尽相同。

    顾师义可以不认同其他人,但这不是他拒绝平等国的理由。”

    ‘就算过往的一切都是伪装,实力也做不了假。

    "公孙不害认真地道:"顾师义为郑国百姓出头,前往草原挑战呼延敬玄,在众目之下成就真君。

    而无论圣公、昭王、神侠,出现的时间都远远早于这个时间,也都很早就展现过衍道层次的实力。

    "“看来你对他的猜疑,是平等国的某一位首脑人物。

    更具体地说一一你怀疑他是神侠。

    "吴病已始终在自己的秩序里,与其说他是在听公孙不害解释,倒不如说他是在寻找新的佐证:“顾师义为什么不能是十二个护道人之一呢?今日之钱塘君,也是昔日之李卯。”

    公孙不害道:“顾师义不会把自己置于任何人之下。

    他豪迈自我,无法忍受约束,更不容许所谓的上级存在。

    如果连这一点也让步,会动摇他的根本意志。

    他也就走不到今天。”

    “自我真的是他的最高追求吗?”

    吴病已问。

    公孙不害一时哑然。

    他坐在天刑崖上,执掌刑人宫,见过了太多人。

    所以他完全能够明白,吴病已这个问题的关键。

    在最高追求之前,一切都可以让步。

    包括过往的人生准则,洒落一地的理想和自尊。

    古往今来最坚定的心,不是恶贯满盈的心,而是求道者的心“顾师义昔为郑国皇子,不满宗室骄奢,提剑削之而填水利,大修水渠。

    有宗室长辈对他说,天生显贵,岂无礼彰,尔披华服、系美玉,贵极天下,帝裔略同。

    他便解下华服、摘掉美玉,从此不受皇家供养。

    "公孙不害慢慢说道:“顾师义的亲叔叔,正敕的亲王,在封地为恶,被一状告到郑都,无人敢管。

    就连当时的郑国皇帝,也不忍心对自己的亲弟弟下手,只是斥责几句了事。

    他却提剑登门,历数罪状,杀其皇叔于正庭,蘸血为书,说义之所在,虽皇命而不受’,又说皇父当以律拿我,愚子小杖能受,大杖则走,就此去国。”

    “他仗剑行于天下,遇魔则斩,不平而鸣,屡经生死,遍身尽创,有五次都被认定已经死了,又从生死边缘爬回来。

    他得罪了不少人,却也得到更多人的尊敬。

    他的名声传遍万里,,真正被他拯救的人不计其数。

    "“后来郑国皇帝病危,召他回去即位。

    他回去陪侍了一段时间,而后辞龙袍而不受,跪在病床前,说这次回国,只是儿子想念父亲。

    顾师义天性散漫,不敢误国。

    再次去国而走。

    "“纵观顾师义一生至此的轨迹,虽然任性不受律,但实在没什么可指摘的地方,事事以义字当先!”

    公孙不害仿佛是为了说服自己,言辞恳切:"他这样的人,怎么可能认同人魔,救下人魔?”

    吴病已静静地听完这些,古井不波:“你比我更清楚,过往不能代表现在。

    "公孙不害道:"但至少在他没有真正做错什么之前,过往的道路,是他品性的彰显!”

    吴病已看着他:“我们现在说了这么多,好像都是在各自找理由说服自己,而并不是要证明什么。

    所以我也不必再阐述我的猜疑,你也不用再讲你的理由-一法家终究是要拿证据说话。”

    公孙不害道:"至少我找不到顾师义属于平等国的理由。”

    "他用一种近乎执的认真,一字一顿地说道:"顾师义不会那么做,即便他真是你所想象的那个人。

    他也不可能同人魔合作,他有他的坚守和底线。

    真要说平等国三大首领,反倒是圣公和昭王,要更不在乎手段一点。”

    “公孙不害,你对顾师义有太多认知,太多定义了。

    当你有了如此强烈的"觉得’,你就偏离了‘法的本质。

    "吴病已道:“你相信他也好,又相信又怀疑也罢。

    顾师义那边,你就不要再盯着了。

    我会多加一分关注,韩先生也可以费一点心。”

    公孙不害张了张嘴,作为《证法天衡》的作者,他有千百个道理可以拿出来与吴病已辩驳,但最后都吞咽。

    他沉默半响,有些挫败地道:“你说得对。

    在顾师义这里,我很难维持法的客观。

    "“人非草木,敦能无情?”

    吴病已转身往山下走,没有再说别的话。

    今日之言已言尽。

    往后就只看证据了。

    那高冠博带的冷硬身影,像石阶一路铺陈到山脚。

    公孙不害静静看着这个背影远去,沉默了很长的时间。

    是啊,人必有情。

    但这位名为“吴病已"的法家宗师,却几乎是近法而无情的存在。

 &nb-->>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