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8章 温度的出现(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感觉刚刚好的时候,我们男性却感觉很烫,根本待不住。”

    “真的?这个以前还真没注意。等会啊,我去找我媳妇儿试试!”

    见到这条回答,大家默契的一笑。看来这位仁兄和自己妻子的感情不怎么样啊,连一起洗澡都没有体验过。

    哎!可怜啊!

    略过这条回答,路明远接着往下看。

    “其实我们也有比较客观的方法的。

    谷</span>比如《吕氏春秋》有言:见瓶中之冰而知天下之寒。

    同样,《淮南子·兵略训》则记述着:见瓶中之水,而知天下之寒暑。

    甚至还有冬天‘数九寒’的说法。

    不过这些也确实太过于模糊了。

    比如水一旦结冰了,那么就算再冷的天,它也还是冰,我们根本就不能知道到底有多冷。

    而同样的道理,等冰化了,我们也不知道到底有多温暖,多热。

    除非水烧开了。”

    这个答案一出来,大家纷纷找起了身边比较客观的衡量冷热程度的方法。

    有人说牧民制作奶酪的时候,会讲究“小暖于人体,为合适宜”。

    制作豆豉的时候,讲究“大率常令温如腋下为佳”,“以手刺(豆豉)堆中候,看如腋下暖”。

    甚至洗蚕的时候,也有“调温水浴之,水不可冷,亦不可热,但如人体斯可矣。”的说法。

    养蚕的最佳冷热度则是:养蚕人“需著单衣,以为体测:自觉身寒,则蚕必寒,使添熟火;自觉身热,蚕亦必热,约量去火。”

    路明远明白,以上的这些方法利用的都是体温。

    人体的温度大都是恒定的。

    虽然这个温度也会因人而异,但是大体而言,体温还是古代最恒定的“温度计”。

    虽然古代的人不知道体温为什么恒定,也不知道恒定的体温数值是多少,但是这不妨碍他们将这种特殊的“温度计”在各种加工工艺中进行应用。

    除了以体温作为标准之外,路明远说的那个“火候”也有人找到了相应的衡量方法。

    比如战国时著作的《考工记》有言:

    凡铸金之状,金与锡,黑浊之气竭,黄白次之;黄白之气竭,青气次之;青白之气竭,青气次之。然后可铸也。

    其实就是根据铸造时火焰的颜色来判断温度的高低。

    虽然这种方法有很大的经验性,也完全不能标出准确的数值,但是一般情况下,也确实够用了。

    紧接着,还有人说出了其他根据火焰判断冷热的方法,比如铁的铸造,做饭时火候的判定等等。而且还有墨家的子弟直接发了一个火焰对照图。

    里面将铸造中各种情况下的火焰的冷热程度进行了排序,方便工匠进行判断。

    但是就连他们墨家其实也说不出每个火焰到底有多热?

    甚至你给他们一盆水,他们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直到这时,大家才第一次觉得,他们确实需要一套衡量冷热程度的标准,如此才能具体且准确的说出,什么什么东西到底有多热,而不只是一个模模糊糊的感觉。

    “现在的问题是,到底怎么衡量呢?”

    怎么衡量?这确实是一个问题。

    而且就算有人想出了一套衡量的标准,那他也必须通过众人的验证认可才行,要不然最后标准一多,你一套我一套的,还是不好。

    不过这个问题问出来之后,却半晌都没有人来进行回答。

    很显然,建立这个标准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虽然,它可能比“苹果为什么会落地”,还有“为什么月亮会围着地球转”之类的问题要简单一点。

    见许久没人说话,这时有人提议道:

    “我们还是先讨论一下这个标准的名字吧。有了名字也好讨论。

    我先来啊,不如就叫做‘热度’好了?冷热的程度嘛!”

    听到这个提议,大家顿时将刚才的心思收了起来,纷纷发言起来。

    “叫什么‘热度’,我看叫‘冷度’好了,或者说“冷热度”也行。既能表示冷热的程度,也能表示冷热的度量。简直完美。”

    “那我也可以叫烫度,温度,凉度,寒度等等。咱们选哪一种?”

    对此,大家纷纷发表意见,有人说热度好,有人说温度好。

    大家众说纷纭。

    并且为了说服对方,大家也尽可能的查阅资料,引用典故。

    但是过了许久,都没有达成一致。

    最后没办法,大家搞了个投票。一人一票,心仪哪个就投哪个。

    当路明远进来的时候,投票已经结束了。

    最后根据统计,此次参与投票的人数大概在一百万左右,其中温度和热度两个名称赢得了大多数人的的支持,它们两个的票数加起来竟然达到了九十万以上。

    而其中,温度又略微领先。

    至此,衡量物体冷热程度的标准名称便定下来了,那就是温度。

    现在,所需要做的就是设计一套度量标准了。

    说到度量,那自然得用到数学了。

    或者说,是数字加单位。

    至于单位名称?

    根据讨论,由第一个通过大家共识的标准的提出人来指定。

    对此,大家都没有意见。

    这样也算是给对方一个福利吧!

    甚至他们还约定,以后如果再发生同样的事,都按照这个标准来执行。

    达成一致后,大家怀着各自的想法,一哄而散。

    有人想着以自己的名字,或者姓氏来命名,这样自己就可以名留青史了。

    有人则想着以自己家族信物来命名,这样自己的家族或许就可以永垂不朽;

    当然,还有人则意图用这个来向心爱的姑娘表达爱意;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不过不管怎么说,大家对温度标准的建立都有了足够的兴趣,还有动力。

    而就在这时,远在中京城的一位青年睁开了双眼。

    醒来后,青年没有立即起身,而是凝神思考起来。

    测量温度,这个怎么测?

    因为这个温度可不像距离那样可以直观的看见,可以简单的通过长短来比较大小,所以想了半晌,青年也一无所获。

    恰在此时,一位梳着羊角辫的小姑娘跑进门来,一下子扑进青年的怀里。

    “哥,哥,我们老师今天讲了李冰破石的故事,你再给嫣儿讲讲,嫣儿想听。”

    说着,小姑娘眼睛灼灼的看着哥哥。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