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章 放权(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国才有家,有家才有国,不分你我。然而宗族内部人员抱团取暖,对抗官府,不纳税、不徭役,一旦宗族出了高官,立刻就飞黄腾达,成为世家门阀,左右朝廷,这自然是不行的。”

    沈晨说道:“不过彻底瓦解宗族势力也做不到,只能减少其影响力,加大官府的权威性。另外就是如今交通、通信不发达,百姓需要有宗族进行约束,才能减少为非作歹,乱国家法治的事情发生。所以对于宗族势力,不能用蛮力,而应该用巧劲。”

    “巧劲?”

    庞统问道:“什么巧劲。”

    “宗族内部其实也有争斗和压迫,主脉占据大量资源,其余分支旁系或沦为主脉佃户,或吃些残羹剩饭,其中必有不满者。”

    沈晨指出问题关键:“没有谁不想当家做主,纵使宗族有约束,一旦规矩没有立好,做到公平公正,也管不住人心会散。所以可以要求各地官府,登记户籍造册,对田地较少或者无田佃户、农奴劝说他们迁徙到地广人稀的地方去,由朝廷免息借贷给他们食物、种子,当地官府帮助他们建造房屋,开垦荒田,这些都纳入地方官员的政绩当中。”

    “这听起来有些像是推恩令?”

    徐庶睁大了眼睛。

    沈晨笑道:“也算是吧,反正就是要把大宗族分化为小宗族,减少宗族的影响力,削弱他们的实力,此后三乡老继续保留,但乡设乡长,亭设亭长,官府的影响力要在乡亭当中做到不弱于宗族!”

    “唔”

    庞统沉吟道:“现在大汉百废待兴,北方人口尚未登记造册,但关中、河南、徐州、青州等地确实人少地多。只是这样做的话,会不会又衍生出新的大量宗族来?”

    “没有办法。”

    沈晨摇摇头:“任何时代任何政策,都只能解决眼前的困境,这世上从来都没有什么能够维持几百年上千年的完美政策,先治疗眼下,再着眼于将来。”

    千百年来历朝历代无不想根治地主、宗族等顽疾。

    但没有工业化和城市化,是不可能彻底解决,只能勉强维持个几十上百年。

    后世有不少人说雍正摊丁入亩、火耗归公、官绅一体纳粮,彻底解决了地主官绅阶级不纳粮的问题,但实际上到清后期这个制度基本名存实亡。

    所以在古代能短暂解决这些问题已经是很不错了,先治标,再治本。治大国如烹小鲜,很多事情都急不得。

    好在因为南方大汉生产力大幅度提升,粮食产量丰富,足够现在整个大汉发展。wap..com

    因此朝廷有能力做到出钱出粮帮助各地百姓迁徙,把人多的地方转移到人少的地方,平均一下地方人口。

    这种平均可不是简单地将人口送过去那么简单。

    各地受限于地形,发展有限。

    如会稽郡也就是后世福建,八山一水一分田,人少地也少,基本只能对外迁徙人口而不能对内。

    所以这个平均人口的意思是将人口多土地多的地方,转移到人口少土地多的地方。

    比如河北现在人口较多,那就把河北的人口大量转移到河南去。

    虽然目前河北土地利用率其实远远没有到达极限。

    因为冀州占用的华北平原多达二十多万平方公里,以如今的生产力,开垦出上亿亩田地绰绰有余,足以养活两千万人口。

    而眼下冀州也不过七八百万人,还有很多荒地没有开垦。

    但如果冀州的人口和土地比例是4比10的话,那么现在整个河南的人口土地比例就是1比10,从冀州匀出那么一分人口填补河南空缺,就是当务之急。

    这样很好地平均了两地的人口,让河南这个中原王朝自古以来的人口和经济中心能够尽快从战乱中恢复过来。

    所以迁徙人口,是削减世家宗族影响力,缓解河南、关中人口少的最佳办法。

    可谓是两全其美。

    “现在人口最多的地方一个是荆州,一个是河北,我建议明年先清查天下人口,统计出具体数量,顺便让各地官府把各地世家宗族势力了解透彻,再进行迁徙人口的事宜。”

    徐庶说道:“最好的情况就是从荆州迁徙人口至关中,从河北迁徙人口到河南。另外就是淮南现在也是千里没有人烟,或许可以从江东迁徙人口过去。”

    “嗯。”

    沈晨点点头道:“迁徙人口要讲究就近迁徙原则,除此之外,最后一件事情就是交通。”

    “要修路吗?”

    蒋琬问。

    沈晨说道:“不是,要修河。”

    “修河?”

    “不错,我以为若能把大河、大江、淮河连接起来,再从幽州修一条通渠,则天下除巴蜀之外,交通将大大便利。”

    “这可是个大工程啊。”

    “是的,因而需要从长计议。我觉得中央应该成立地质部门,绘画全国各地各县山川河流,将华夏舆图描制出来,有了水利舆图,便可以利用原来的水道修渠,则事半功倍。”

    沈晨提出建议。

    《汉书》有关于河流的记载,但一是无图无真相,二是记载较少,甚至很多河流都已经消失在岁月长河当中。

    而对于水利较为全面了解的是北魏郦道元所著的《水经注》,但这玩意儿要三百年后才出来。

    所以汉朝官方就得搞自己的《水经注》,通过朝廷的力量去搜寻全国各地的山川、河流,同时鼓励各郡县在自己县内寻找矿产,利用灌钢法发展冶炼技术,加强农业工具的提升。

    先鼓励农业,重农抑商,再逐步放开工商业,促进商业发展。就如通后世我国建立之后,要先解决百姓吃饭问题,然后才能改革开放,发展经济。

    这样农业、修运河同步进行,等农业发展起来,运河修好之后,就能够加强全国经济人口流通,壮大国力。

    徐庶庞统蒋琬等人听了觉得很有道理,纷纷点头同意。

    当下四个人又聊了一些其它事情,差不多谈了一个多时辰,最终才结束了会议。

    “那就这样。”

    庞统觉得今天的会议还是很有收获,至少解决了好几个现在遇到的麻烦。

    而蒋琬则全程旁听,没有太多发表意见。

    虽然他是中书丞,也是副相之一,但资历尚浅,还不足以与众人议论,因此多听多学是最好的选择。

    当下会议结束,三省部台就先做这方面的安排,进行会议的文书汇总。

    等到诸葛亮回来,再做最终决议。

    (本章完)

    www.yetianlian.info。m.yetianlian.info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