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一章 身后既是许都,我们已无路可退(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草物资,也需要这些人耕种。

    只要沈晨对这些人展开杀戮,那前线的曹操必败无疑。

    消息传到官渡,甚至不用袁绍攻打,心里挂念家人的曹军士兵,就都会自己崩溃逃散。

    可沈晨没有这么做。

    即便是这些庄园全都竖起了长矛,对他的军队明显露出敌意,他依然没有选择下令进攻,屠戮了这些百姓。

    因为那样做的话,跟曹操有什么区别?

    跟历史上后来那些屠戮百姓的人,还有那些又有什么区别?

    仁义礼智信并不是浪漫主义,而是一种传承精神!

    五千年泱泱华夏,残暴的人或许不计其数,可更多的人,却依旧将这种精神力量掩埋在心底,默默地无数代传承下去。

    这也是沈晨现在正在追求的东西。

    他的大军就这样一路奔走,到了傍晚时分,距离许都,已经不足十里。

    在道路的尽头,那是一片沟渠,自潠水上游挖掘而来,灌溉周边田土,虽然不是什么大河,却也宽及二丈。

    桥梁已经被毁坏,左右两边皆是农田,在对岸此时已经集结起了一批军队,人数尚不知道,只知道旌旗招展,营帐连绵数里,还有大量的屯田民正挖建壕沟。

    沈晨军离得数里地,沟渠对岸就立即吹响起了高昂的号角声音,营寨离沟渠约一里地,很快密密麻麻的军队就已经于在沟渠对岸集结完毕。

    他们才刚刚到,那边就已是严正以待。为首之人骑在马背上,越众而出,他的身后一面大旗招展,上面写了一个“任”字。

    “任将军!”

    荀彧跟在任峻身后,远远地看着那支长途跋涉,奇袭许都的队伍。

    他是在午后得知颍阴沦陷的消息,于是立即出了许都,来到城外任峻的营寨,亲自与他来到官道上建造营寨,修建防御工事。

    任峻脸色极为严峻地望着远处那张“沈”字和“甘”字大旗,语气沉重地道:“来者怕就是那位沈晨了。”

    “嗯。”

    荀彧点点头:“我知他威名,倒是想亲自见一见。”

    “那人应该是他。”

    任峻注意到敌人到了对岸之后,立即就开始集结军阵,有一人骑在马背上,到了一处小山坡丘陵上方指挥,那“沈”字大旗就如影随形,跟在他身后。

    双方的距离说远不远,说近也不近。大概隔着三百多米,能看清楚人影轮廓,但具体长什么样,身高多少,就非常模糊。

    “迎天子,奉公卿。直捣许都,匡扶社稷。抗曹贼,救万民!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

    就在荀彧与任峻望着远处沈晨军军队集结的时候,队伍仅仅只是花了几分钟时间,就排列好阵型,然后一边喊着口号,一边向着水渠的方向前进。

    水渠虽然不宽,但桥梁被毁掉,所以双方不可能正面交战,沈晨军是以刀盾手在前,弓弩手在后的姿势向着前面进攻。

    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沈晨知道,许都箭矢紧缺,大部分弓弩箭矢都在官渡,少部分物资也要供养给夏侯渊、李典、蔡阳他们这些在南面抵御刘备主力的部队,使得任峻的典农军弓弩少得可怜。

    因此采取这样的形势前进,刀盾手在前方可以掩护弓弩手,如果任峻军中有少量弓弩远程射击的话,就能够给予我方弓弩手提供防御以及反手还击的机会。

    如果任峻军中没有弓弩,无法给他们进行远程打击的话,等到刀盾手越过水渠的时候,弓弩手可以在后方掩护刀盾手前行。

    他们的关系就好像后世步坦协同里的步兵和坦克一样,互相帮助,互相哺育。

    见到他们采取这样的方式前进,而且嘴里还喊着口号,士气震天响动,完全看不出来是一支长途跋涉二百里奔袭的军队,荀彧苦笑道:“这沈晨,确实不是一般人呀。当年曹公,在徐州惹他做什么呢?”

    “现在说什么都晚了。”

    任峻沉声道:“我军中少箭矢,不可与他力敌,待他渡渠之后,我们就只能退入营寨防御了。”

    其实任峻的军队数量还要多于沈晨,历史上曹操得百万青州黄巾,将其中最精锐的几万人编为青州军,余下的都用来屯田,典农军的数量接近万人,遍布整个许都周边。

    后来曹操在官渡急缺粮草,袁绍又派骑兵抄掠其粮道,任峻就是靠着这支部队,以十路粮队同时进发,又奋力战退了袁绍的骑兵,保护了后方粮草安全。

    但这支部队能够完成护粮任务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袁绍的骑兵不多,《三国志》记载,袁绍出兵前有一万骑兵,但延津之战文丑就损失大半。

    所以当时袁绍的部队骑兵数量可能也就只剩下那么三四千人,而且当时的骑兵又不像后来的骑兵那样战斗力强悍,任峻利用粮草车辆进行掩护,又以步兵枪矛阵和少量弓弩对付骑兵,袁军骑兵自然拿他没办法。

    可沈晨这支部队是步卒,并且兵种齐全,箭支也还算充足,足够他应付打这一仗。反观任峻自己,武器装备紧缺,连刀盾手都没有,弓弩也只有少量,是曹操特意留下来给他护粮用的。

    因此一旦正面开战的话,任峻虽然有人数优势,可装备不如对方精良,士兵素质也远不如,会让他非常吃力。

    最重要的是,哪怕胜算有七成以上,任峻都不愿意去打。

    因为他的身后就是许都。

    七成胜率看似很高,可万一失败了,那许都后方就彻底没有了防守部队,到时候除了用于控制刘协的宫门宿卫以外,就只有世家大族的少量私兵了。

    所以任峻宁愿只是防御,也绝不主动出击,只需要立于不败之地,即便不能打败敌人,他也不想犯任何错误而导致许都失守。

    荀彧的目光远望西方,他听着沈晨军耳中的口号,再抬起头看了眼天色,沉吟道:“沈晨大抵也是个讲理的人,我看能不能过去与他交谈一下,再不济拖延一会儿时间,天色马上就暗下来了,他也许就会撤兵。”

    “令君......”

    任峻劝说道:“切莫以身犯险。”

    “无妨。”

    荀彧苦笑道:“我看他一路走来,高喊口号,亦没有进攻那些屯田户的庄园,想必也是良善之辈,希望他不会拿弓箭射我吧。”

    说罢轻轻催动马匹,缓缓向前走来。

    如果可以的话,荀彧不会这么做,因为他是个惜命的人。

    当年董卓之乱,他立即选择带着家族逃命。

    后来瞧出袁绍非明主,又立即南下回到颍川,以家族的力量支持曹操,转而开始做后勤工作。

    由此可见,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他不会亲自上战场。

    但现在已经到了极为危险的地步。

    敌人大军兵临城下,距离许都咫尺之遥,而援军又还在上百里之外,若不能拖延时间,许都必然遭到攻打。

    所以身后既是许都,他已经退无可退。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