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章 司马徽南下(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bsp;   蔡伦发明的纸,质地粗糙,一碰就碎,表面也不光滑,用来擦屁股都嫌膈得慌。

    但华夏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是无穷的,从东汉造纸术的出现,到魏晋南北朝时开始利用桑皮、藤皮造纸,使得造纸技术渐渐趋于成熟,表面也渐渐光滑。

    这为王羲之等人的书法,顾恺之等人的绘画创造了条件。

    到了南北朝末期,隋朝初期,檀皮、麦杆、稻杆等也都已作为造纸原料,人们一步步改进造纸术,成本也越来越低廉,纸张基本就已经取代了竹简,让竹简案牍消失在历史舞台。

    最终在唐朝初年,人们发现了竹子是最好的造纸品。

    自此之后,纸张才正式进入普罗大众的生活当中,这为唐朝以后,世家门阀的没落,科举制度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沈晨其实也不知道造纸术最好的原材料是竹子。

    但他可以试。

    这项工艺不难,难的是找到最合适的原材料。

    就好像我们小时候在课本里学的,所谓的爱迪生试验了一千多种材料,最终“发明”了钨丝电灯一样。

    黄门亭的造纸师傅,在沈晨的一次次催促试验下,终于用了两年时间,找到了竹子为原材料,把能够可以用于书写的纸制造了出来。

    自此襄阳纸贵。

    诸葛亮得了沈晨的承诺,抚掌笑着说道:“一言为定,可不许耍赖。”

    “当然。”

    沈晨也笑道:“最近我正想注释《左传》,如果能够雕刻出来,印制成书,就能够更好的教学生了。”

    诸葛亮思索道:“这就是阿晨你一直在钻研的教化之道?”

    “不错。”

    沈晨点点头:“教育必须要从普及知识开始,但如果光用嘴讲是不行的,竹简能够记载的实在是太少,只有纸张装订为书本,才能完成连夫子都做不到的教化万民。”

    自从造纸术改进和雕版印刷出现之后,从唐代开始,民间识字率就飞一样的增长,打破世家的垄断权,就是从这里开始。

    但在汉代这显然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因为世家门阀们可不会让你这么做。

    诸葛亮思索道:“若真是如此,岂不是大家门第?”

    “是啊,大家门第就再无显赫的了。”

    沈晨说道:“以前要想做官就必须会读书习字,但读书习字的人就必然世家门阀出身,若能教化万民,寒门以下出身为官者将不计其数,必然会挤占他们的地位。”

    “那......”

    诸葛亮皱起眉头,现在荆州士林也只是对沈晨抗曹颇有微词,有些立场不同的对立而已,还闹不到你死我活的境地。

    而纸张和雕版印刷的普及,可就是在挖世家大族的根基了,他们岂会坐视不理?

    “嘘。”

    沈晨在嘴边比了个嘘的手势:“兄长不说,我不说,谁能知道?润物无声,先自己私下印刷教育学生,等将来手中有权再推广,他们不会意识到这些。”

    “嗯。”

    诸葛亮微微点头,然后心中就升起一股感动。

    阿晨连这些都告诉他,完全不怕自己去跟世家告密,对他的信任可以说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自己也决不能让他失望才行。

    沈晨微微一笑,如果是一般人他肯定不会这么说,因为相当于是把身家性命交出去。

    但他信任的是谁?

    千古忠义无双的诸葛亮呀!

    连他都不能信任,还有谁能够信任呢?

    事实上也是如此。

    很多人站在上帝视角,以为在东汉搞纸张和雕版印刷术是找死。

    但纸张真正的普及就是在世家门阀最鼎盛时期的东晋,如果他们真的意识到这东西能给他们的统治基础造成危害的话,为什么不早点禁止呢?

    正如后世电子计算机刚刚发明的时候,人们只会以为它就是个算加减乘除的工具而已。

    谁能想到它能发展到人们的生活已经永远离不开它?

    所以在大多数人都已经形成固定思维的情况下,没有人能够一眼看出某个新兴事物带给他们的变化,就连诸葛亮也是沈晨引导,才想到这一点。

    不过为了防止还是有某个天才意外地考虑到纸张和印刷术对世家门阀的冲击,沈晨也不敢进行大面积推广。

    私下里教学就行,等将来执掌大权,再拿出来进行普世教育。

    二人正说着。

    门外忽然又传来哒哒的马蹄声。

    过了片刻敲门声响起。

    “谁啊。”

    小童阿奴问了句。

    “徐庶。”

    门外的人喊了声。

    阿奴就去开门,大门打开,徐庶庞统崔均等人走了进来。

    “原来是几位兄长。”

    诸葛亮和沈晨站起来迎接。

    在沈晨教书的时候,诸葛亮也经常会去拜访庞德公。

    一来二去,他就和徐庶等人关系好上了。

    历史上他也是在叔父诸葛玄病逝之后没多久,就与他们成为了朋友。

    刚好徐庶他们住的地方不远,也会经常过来看他。

    眭亭离隆中不远,他们过来拜访诸葛亮,沈晨也经常在,自然也就愈加熟络。

    不过沈晨倒是没有和他们聊过自己的思想。

    因为这里面除了徐庶是被迫以外,石韬和孟建都是主动收曹操征召去了曹魏当官。

    这证明了他们的想法其实与当时荆州士人一样,而且这还是在衣带诏发生以后的事情。

    所以和他们聊民本思想以及抗曹观念的话,容易与他们发生立场上的冲突,还不如不聊。

    徐庶自来熟,进来笑道:“阿晨也在,那刚好,咱们同去。”

    “怎么了?”

    诸葛亮好奇问道。

    徐庶说道:“德操先生给士元写信,说已经到了湖阳,今日就能到襄阳了,我们相商一起去迎接。”

    庞统今年年初取字了,建安三年是公元198年,庞统则出生于光和二年,也就是公元179年,所以他的实际年龄应该是十九岁。

    但当时有虚岁说法,按照汉朝观念,他已经二十岁及冠,于是在今年的时候,他的叔父庞德公亲自为他取字士元。

    听闻司马徽要来,沈晨也很好奇这位给诸葛亮取名卧龙,给庞统取名凤雏的名士,便说道:“德操先生闻名天下,我也早就想见见,正好同去。”

    “走吧。”

    徐庶一挥手,带着他们出发。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