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六章 各方态度(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权益不同。

    当时还是有很多大儒名士是心向汉室的,他们也不是为了求名利,只是希望江山稳固,汉室能够重新一统罢了。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孔融,刘协回关东的时候,一道诏书就把孔融召到了许昌。

    刚开始孔融非常欣赏曹操,以为他是一位能复兴汉室的霍光。

    结果接触之后,越看越不对劲,这才态度大变。

    而态度的转折点就是衣带诏事件,在那之前,孔融对曹操的态度是很友好的。

    衣带诏之后,孔融立即明白曹操不是霍光而是个王莽,从此开始对曹操冷嘲热讽,最终于赤壁之战前夕被曹操下令处死。

    所以在衣带诏之前,天下士人对于曹操的好感非常大,荆州各大世家以及大儒名士都力挺他。

    因而严格来说,王俊等人和沈晨之间没有仇恨,他们也不算什么坏人,单纯的立场不同而已,等到衣带诏后,这些名士对曹操的态度大抵也会改观。

    只是现在是公元197年,离衣带诏事件还有两年时间,荆州那些心向汉室的士人不知道曹操的真面目,因此得知刘表的态度,又得知沈晨所作所为,心中担忧也是能够理解。

    隗禧沉吟道:“刘表恐怕是真想割据南州以图自立,我等最好还是尽快往南方去避难为好,至于这沈晨嘛......现在也不用管他吧。”

    “岂有不管之理?”

    王俊不悦道:“荆州如今摄于刘表之势,各大世家皆不敢违背他的意愿,唯有我们能够据理力争,若是让沈晨这等小辈到处宣扬违抗朝廷的旨意,又得刘表支撑,那荆州岂不是成了叛逆之地?”

    和洽皱眉道:“这小辈一直宣称自己从未违背朝廷,只是说曹公非人臣,且他以报仇为名,即便我们亲去与他理论,恐怕也难以说服得了他。”

    王俊和曹操交情莫逆,可不容许沈晨诋毁,当即毫不犹豫地说道:“无妨,我就不信我们这么多专治经典的儒士,还辩不过一个十多岁的孩子,他不是说曹公非人臣吗?今奉迎天子,尽人臣之道,我倒要和他好好论一论曹公怎么非人臣了。”

    “子文公这是要亲往之?”

    李俨问道。

    “自然。”

    王俊点点头:“稚子之言,焉能蛊惑四方?”

    李俨摇摇头道:“不可,我们的弟子学生都输给了他,现在去,人家会说我们以老凌少。而且他与曹操有仇,只言绝不违背天子之意,只是为亲族报仇,我们也无可奈何得了他。”

    虽然王俊准备打了小的出来老的,但李俨还是觉得不妥,因为沈晨的言论其实是站得住脚的。

    他并没有攻击曹操的品德怎么样,也没有说曹操不是在奉迎天子,只是告诉大家,曹操南下征讨张绣,一无诏书,二无节钺,并不是以天子名义出兵。

    既然没有天子给的诏书和节钺,那么他对付曹操,就不是在攻打天子的军队,而是为族人报仇,攻打诸侯曹操。

    汉末以来,诸侯之间互相攻伐,本就是非常常见的事情。何况沈晨本身和曹操有仇恨,抗曹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当曹操被扯下天子大义那道虎皮的时候,他们想要攻击沈晨,就没有理由了。

    听到这句话,王俊眉头紧皱起来,因为李俨说的也是事实。

    但任由沈晨继续宣扬抗曹的事情,对于他来说也是一件坏事,因此说道:“难道我们就眼睁睁地看着他开办书院,宣扬那些大逆不道的话吗?”

    隗禧想了想道:“也不尽然,我觉得就先观望一番即可,他说得越多,就越容易露出破绽,若是以后他说了一些逆臣贼子的话,被人抓住了凭证,我们要辩倒他也很容易,到时候刘表即便是想包庇他,也难了。”

    “你的意思是,郑伯克段于鄢?”

    王俊思索起来。

    “正是。”

    隗禧点点头:“我等暂避锋芒,等他骄纵之时,再行出击。”

    “善。”

    “我觉得可以。”

    “我也赞同子牙公之说。”

    其他几名名士也都认可隗禧的话。

    王俊沉吟道:“好,子牙之言甚是有理,那便先看着,待来日再做计较。”

    这就是定下了个基调。

    不是不去找沈晨的麻烦,只是现在人家有刘表支持,再加上人家的理由站得住脚,很难辩倒对方。

    但以后就不一定,万一将来曹操真的匡扶了汉室,或者沈晨说了些什么大逆不道的话,被人抓住了马脚呢?

    到时候手上有理,再想处理他,也容易得多。

    所以他们是打算先观望一下风向,以后再决定是否亲自出马对付沈晨。

    .......

    .......

    而就在这些心向汉室的名士大儒们商议着以后再和沈晨大战三百回合的时候,此时襄阳,南郡太守府。

    这两日蒯越回了襄阳,倒不是为了沈晨而来,而是有一些事情要向刘表汇报。

    他是章陵太守,章陵就是后世的随州市一带,东北方向就是后世的信阳市,此时叫平春县,因为有小路贯通大别山,所以小股人马从章陵去汝南更近。

    最近得到消息,袁术称帝之后,就派人攻占了陈国和梁国等地,这里离颍川咫尺之隔,蒯越认为曹操与袁术即将发生大战,因此立即赶到襄阳,向刘表汇报这个情况。

    刘表得知消息之后,也没有什么反应,蒯越倒是劝他希望他出兵帮助曹操,以争取在天子那得到大义上的支持,但最终还是被刘表否定了。

    这让蒯越有些失望,于是找到蔡瑁商议。

    南军太守府内,二人并没有在大厅,而是在偏殿见面,厅内除了他们之外,也没有其他人。

    跟想象中的武将不同,真正的蔡瑁其实是个文人,他穿着宽大的长袍,坐在主位上,而蒯越则坐在他的旁边,两个人正聊着天。

    “袁术北上占据了陈国和梁国,显然是要欲意进攻颍川。此人已经称帝,乱臣贼子,然实力不容小觑,曹公恐怕难以抵挡,我想劝明公出兵相助,可惜啊,劝不动。”

    蒯越摇摇头,他也是心向汉室的一员。

    当然,他更多的肯定是在乎家族利益,不然后来也不会有蒯钧、蒯祺等人纷纷在曹魏担任高官。

    反倒是蔡瑁未必完全是为了家族利益,因为首先他并没有成为曹魏高官。

    曹操得荆州之后,他就隐居于蔡洲之上,不像蒯越成为了九卿之一的光禄勋,只是得了个汉阳亭侯的封爵和长水校尉的虚职。

    其次是他与曹操的私交很好,曹操曾经去蔡洲看望过蔡瑁,直接进入内厅,入其私室,呼见其妻子,跟去自己家一样,还跟蔡瑁叙旧,关系似乎非常不错。

    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蔡瑁力挺曹操,很大可能性一是曹操有汉室天子的名义,二是曹操跟他是老朋友,力挺自己的朋友很正常。

    听到蒯越的话,蔡瑁沉吟道:“明公只想安坐南州,恐怕不会愿意掺和到关东的事情。”

    “德珪。”

    蒯越说道:“难道你真想看着明公继续错下去?”

    蔡瑁苦笑道:“我也没有办法,明公自有主见,孟德今年征讨张绣,他不就出兵了吗?”

    “唉......”

    蒯越叹了口气,摇摇头道:“天子就在许昌,明公却......袁术拥众十余万虎狼,曹公今年才在南阳损兵折将,恐怕难以抵挡。”

    蔡瑁说道:“也只能寄希望于孟德自己渡过这场难关了,现在想要劝说明公出兵相助,是不可能的事情。”

    “可惜了。”

    蒯越摇摇头,忽然似乎又想起了什么,皱眉说道:“对了德珪,最近我好像听说那沈晨在襄阳名声很大呀。”

    蔡瑁笑道:“你在章陵也知道他?”

    蒯越说道:“这小辈杀了曹公族弟曹仁和大将乐进,让曹公损兵折将,当真是不当人子。”

    蔡瑁说道:“一个小辈罢了,说起来还是我侄女婿的从外孙,他与孟德有血仇,一直在力主对抗朝廷,现在襄阳多有亲近天子的士人名士与他辩论,我也让人去了,只是结果不如人意。”

    “那就继续让他蛊惑四方?”

    蒯越皱眉。

    蔡瑁摇头道:“想打压怕是不行,明公也派人去了,我们可不能在明公面前说让他归附朝廷的事情。”

    “这个我自然清楚。”

    蒯越听到刘表也派人去了,眉头就更紧了:“只是明公本就有自立之心,这人一直在对抗朝廷,岂不是在怂恿明公自立?万一将来......”

    蔡瑁听到他的话,眉头也皱起来,问道:“你的意思是?”

    蒯越摸着下巴道:“让我想想,让我想想。”

    “你不会是想。”

    蔡瑁伸出一只手比划了一下,他们这些大世家做事往往就简单粗暴很多。

    跟自己不同意见的人,咔嚓掉就好。

    比如刘备。

    要不是刘备跑得快,就被他俩给害了。

    蒯越忽然嗤笑了起来:“算了算了,一个后生晚辈罢了,大抵也掀不起什么风浪,何况还与你沾亲带故,以后再看看吧。”

    “嗯。”

    蔡瑁点点头。

    真要是动手杀人的话,他对自己的弟弟怕也不好交代。

    二人又聊了一些其它。

    关于沈晨,对于他们来说,也只是间小事而已。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