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七十五章 对症下药(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少的。

    就算其中有些长了歪心眼子的也不必担心,从外表上来看,绝对看起来还都是很有能力的。

    买入不亏。

    至于其他的一些人,其用途就更加明确了,不过就是凑人头的,壮一个声势。

    要让外界看起来,投奔大王的人是那么的多,大王全都慷慨的接受了,并且给予了很好的待遇。

    这也是他邀买人心的一种方式。

    看吧!

    这些看起来平平无奇的人,有些甚至还是建康城里有名的宵小儿也被琅琊王接收了。

    其他人还有什么好犹豫的?

    但凡有一技之长就可以冲啊!

    如此一来,投奔王谧的人就会越来越多,大家的顾虑也会越来越少,至于将来,这些人会不会都派上用场,那是以后的事。

    现在还不需要过多的考虑。

    然而,除去这些人,能够真正为王谧办事,同他出生入死的人又在哪里?

    不是这些人,他们是不可能的,没有那个互信,也没有那份基础,只在北府!

    是的!

    虽然桓氏一族的人也很好,在朝廷上有根基,能力也还说得过去,但是,从情感上来说,王谧对他们的信任还是寥寥。

    若论能够委以重任,还是要看北府的那一帮兄弟们!

    当然了,现在,他的身边还有一个刘穆之,有他一个,就抵五个了,基本的构架是有了。

    还有朝堂上现有的那些人马,也都是可以安排差事的,他们这些人,除了郗恢那样的死硬分子以外,其他的人,最多也就是对王谧登上大位超出同伴有些不满而已。

    但是,只要是名分定下来,他们各自又有了差事,也就会认认真真的做事,不会闹什么矛盾的。

    除此之外,这些人马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他们基本上还是出自一些体体面面的旧家族。

    虽然不见得都是顶级世家,但一般来讲也都是有点家底,有点人望的,这在魏晋时期是非常重要的资源。

    就比如,徐羡之这样的,如果不是他的家族在荆州也属于望族,桓老爷子才不会推荐他呢!

    这个年代能够在朝堂上站的久,站的稳的,基本上都是要有点家族背景的。

    除非是武将,那是要拼命的,要真刀真枪,动真格的。

    只讲究那些出身、门第、家族渊源就不够使了,战场上的事情,战场说了算,谁能在战场上存活下来,并且打漂亮仗,谁就有资格站在朝堂之上。

    这种事,只是依靠内斗,是不行的,都要拿出真本事来的。

    尤其是现在,眼看就要建立一个新的朝代了,北伐在即,不拿出点真本事来,还想挤进名将的队伍里和大家一起混饭吃?

    可能吗?

    不服气的,就来和刘寄奴、檀凭之手里的枪招呼两下,问问他们同不同意?

    与武将相反的是,文臣一般就是个混圈子的差事。

    当然了,能力也是很重要的,毕竟,只要是战事稍停,国境基本上定下来,不管是大臣还是皇帝,每天处理的各种事务主要还是围绕着政事,也就是文臣主管的这些事务打转。

    于是乎,你可以观察到一个现象,往往是,一个朝代只要过了开疆拓土的初级阶段,局势稳定下来,着手发展经济的时候,武将的地位就会相应的降低。

    而文臣的地位就会迅速升高。

    这也并不是皇帝偏心眼,或者是卸磨杀驴之类的不好的事情,而只是一个客观的现象。

    毕竟,没仗可打了,那么,武将又靠什么来提升自己的地位,创建功勋呢?

    他就是有这个心,也没有这样的机会,至少,机会是大大减少了。

    相反,一开始或许默默无闻的文臣,到了这个时候,其重要性就会凸显出来。

    吏户礼兵刑工部,这个年代虽然还没有那么明显的分工,但是也可以看出,朝廷上的这些大臣真的都是很忙的。

    他们要处理的事务,基本上都是文臣方面的,除了兵部和户部和军事有比较强的联系,剩下的几个部门那就是专门处理日常工作的。

    人手多,事情杂,最关键的是,他们和时断时续的战争不同,他们处理的事务是要天天见,年年不停歇的。

    于是,可以看出,他们刷业绩的机会就很多,并且,那些朝廷重臣,只要他们愿意,皇帝又不排斥,他们几乎是天天都要和皇帝见面的。

    多少都会有几分情面在,和皇帝的情分也就更紧密了,节节高升,不在话下。

    所谓朝堂,往往也是个小社会,各个部门的官吏多到数不清,还几乎要经常在朝堂上相见,在人人都是世家子弟的这个氛围当中,你不是出自世家,你都不好意思一起混。

    甚至说,没有一颗极为强大的心脏你都忍不了,那种不合群的感觉几乎是如影随形,天天都伴随着你,挥之不去。

    不说别人,只要想一想桓氏一族的先辈,桓温就知道了。

    他明明是顶级世家出身,也是极有能力的,但就是因为他放弃了走文臣道路,转头去带兵。

    即便是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也依然受到同僚的排挤,有些人是故意的,有些人只是因循着环境的发展而行事。

    于是,为了尽快让新的王朝步入正轨,在这第一波的文臣选择上,王谧也还是选择了稳妥的旧班底。

    这些人彼此都熟悉,也属于同一个圈子,即便也有互相看不顺眼的时候,但是,整体上来说,还是在可接受范围之内,闹不起太大的风波。

    至于以后,当然还是要选择新的班底,逐渐把这些人淘汰掉的,但是,目前还不是时候。

    这样一来,从目前的形势来看,桓玄等人还有保留的必要,毕竟,他是真的能打胜仗的。

    不管未来如何,在北伐还没有一锤定音之前,桓玄之类的战将是需要保护的。

    在桓氏一族当中,也就只有桓伊是个异类,到时候,说不定可以做个文臣,进行一下身份的转换。

    当然了,要不要转换还要看他自己的意愿。

    这是一个看起来云淡风轻,其实很有主见的男子,王谧并不想勉强他做他不愿意做的事情。

    而现在,经过了一番插科打诨,太后娘娘这一关算是终于渡过去了,简直是让人好生的捏了一把汗。

    不容易啊!

    说到底,还是琅琊大王布置有方,一开始就预料到了桓玄的难对付,于是,用他感兴趣的事物先把他吊住了。

    虽然,这种办法不一定是次次都好使,但是,这一次,确实是混过去了。

    (本章完)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