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3章 赤字(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春寒持续到春末,才有所缓和,立夏之后,逐渐回暖,直至五月中旬,才有了燥热之感。

    今年的麦子收成,相较去年减产近三成,好在永乐豆没多大影响,且此种现象也就山河四省比较普遍,其馀地界儿并不普遍。

    幸赖,百姓普遍有备荒意识,加之朝廷根据『实际情况』,施行了减税丶免税政策,并未造成流民流窜情况。

    一下子或减或免四个大省的田赋,以及其他省份的一些个州县,这让朱厚熜多少有些郁闷。

    财政收入缩水,财政支出却在扩大,收支越发不均衡……

    国帑有金山银山不假,可如此情况,与坐吃山空何异?

    朱厚熜觉得不能再这样下去了。

    鬼知道今年这气象,明年会不会再来一出?甚至后年丶大后年……

    熟读实录的朱厚熜可是知道,大明财政状况虽一直没出过大问题,可也不见得有多好。

    太祖一朝的财政盈馀,建文初上位就挥霍了小半,后又发生靖难之役……叔侄俩一通闹,直接把太祖留下的家底儿败光了。

    严格来说……当时就赤字了。

    (古代朝廷制定财政预算帐册:以红色字体代表支出,以黑色字体代表收入,即,朱出黑入。当支出大于收入,便以『赤字』表述。)

    之所以不明显,是因为宝钞的超发,暂时性地掩盖了赤字的事实。

    靖难过后……

    更为恐怖!

    永乐大帝花起钱来,即便放眼历史长河,那也绝对是蝎子拉屎——独一份。

    疏通运河,迁都顺天,南征交趾,北伐草原,六下西洋,编撰永乐大典……

    精力旺盛的老祖宗那叫一个……精力旺盛。

    而且,永乐朝的战争,可真没有小打小闹过,打安南也好,征漠北也罢,出手就是数十万。

    即便在海上贸易的巨额利润加持下,大明财政依旧扛不住,赤字越来越大……直到仁宗上位,才总算勉强稳住了颓势。

    之后又有宣宗十年的休养生息,积弊才没有得到爆发,大明财政逐渐走向健康……

    可饶是如此,大明仍有大量的隐形赤字。

    诚然,单从帐面上看,永乐一朝并没造成什麽赤字,府库有粮,百姓生活也勉强过得去;

    可实际上,这是用宝钞恐怖的贬值,甚至几乎失去信用换来的。

    英宗上位前期因过于年幼,加之张太皇太后不敢与官绅撕破脸,以致于海上贸易利润被官绅瓜分,几乎停摆,之后又有麓川之战……

    幸赖,李青强势回归之后,助英宗收回了海上贸易的大权,后又经过一系列扶持工商业的措施,彻底扭转了过来。

    可维持许久的麓川之战,以及财政盈馀之后的还债,之后英宗又亲征……

    到了中宗接班时,实际上也还是不富裕。

    当然了,若不还债的话,倒也称得上小富了。

    可随之而来,又是大规模的挽回大明宝钞信用……

    中宗一度从『花不完,根本花不完』,到『还不完,根本还不完』。

    终其一朝,几乎都在还债,还从太祖朝就开始欠下的隐性债务,甚至蔓延到了宪宗初期,才彻底结束……

    大明真正意义上的富裕,是从宪宗一朝开始的……

    真要说起来,从太祖建国算起,直到朱厚熜的爷爷辈儿,大明才真正实现富国且富民。

    宪宗开始真富,孝宗以此基础又做了突破,时至武宗……

    哪怕朱厚熜内心不喜堂兄,也不得不承认,武宗对大明财政的贡献,着实不小。

    先是对天下藩王兼并的耕地下手,后又施行宗禄永额……这直接导致藩王再不敢铆劲儿生了,从武宗一朝开始,藩王宗室再没有一人生上百人的壮举。

    当然了,现在朝廷也不怕诸多藩王造人,反正朝廷就出这麽多俸禄。

    如今朱厚熜是大明皇帝了,自然不会再跟藩王共情,坚决支持堂兄的主张,对藩王的上疏,一向留中不发。

    宪宗丶孝宗丶武宗,满打满算,也才富了三代人。

    可如今……

    朱厚熜不禁苦叹:「难道真就是……富不过三代吗?」

    ~

    奉天殿上。

    大明财政赤字问题,首次被搬上了朝堂。

    吵归吵,闹归闹,斗归斗,可在真正的大事上,群臣还是拎得清轻重的,皇帝抛出问题之后,纷纷总结,思考,献策……

    一阵嘈杂之后……

    内阁首辅夏言率先出班,拱手道:「臣以为,缓解财政赤字,除了开源,便是节流了,今我大明就是开源过甚,不注意节流导致的财政赤字,以臣之见,首当节流。」

    朱厚熜:「如何节流?在何事之上节流?」

    「普及教育。」

    「不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