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75 章 五福晋75(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在康熙执政之后,为了巩固清政权的统治,他对汉族士大夫采取的拉拢和包容政策。

    他此前所做的种种,不管是之前数次的曲阜祭孔,还是这次的祭明陵,等等,也都是为了收拢汉族士大夫的人心。

    而此时召见这些人,自也是如此。

    康熙带着众人与这些本士大夫寒暄,而这些士大夫中,有已当官有职位的人,也指没有做官但很有声望的读书人。

    大家都是各怀着心思,在你来我往中各自试探着彼此的态度,如康熙想笼络这些人,而这些人在揣测这位天子的心意。

    无疑,康熙是一个很好的谈判者,他目的明确,条理清晰,收买人心之时,还不忘暗暗展示了一番大清的实力。

    不知怎的,众人的话题突然转移到了农耕之事上,下首最前排一位白胡子长者突然起身冲着康熙行了一礼,“皇上,草民听说不管是这青风病,还是鬼麦,都是由五福晋出手解决的,不知可当真?”

    康熙忙抬手道:“李老免礼,此事确实属实,朕这个儿媳妇比较擅长农事。”

    这个白胡子长者姓李,人称李老,是当地一家很有名书院的院长,虽无官职在身,但在整个江南士大夫心中的影响力却不容小觑,学生可以说是遍布整个江南。

    所以,他自也是康熙此次的重点笼络对象。

    李老确定了此事,不由轻点了点头,说道:“去年江宁府周边十有八九的水稻都遭遇了这青风病,毫不夸张的说,当时百姓们已经绝望了,这对他们来说完全就是灭顶之灾。”

    说到这里,他似是想到了当时的场景,不由的叹了口气,“不瞒皇上,当时老头子我也亲自去瞧了,更是带着书院中的一众学子,翻遍了古籍,但奈何都找不到任何救治之法,好在后来朝廷及时送来了那治疗之法,这才帮百姓们躲了一劫啊。”

    康熙一听这话,就知道到了他表演的时候了,于是忙顺着李老的话一通显摆啊,先是夸赞了李老等人的仁心,能这般把百姓放在心里,实属难得。

    当然,他随即便又讲了去年听说江南地区水稻后,他是何等的忧心,也是拉着大臣们夜以继日的翻古籍想法子,最后,还讲了安清经过多复杂繁琐的试验,才最终找到这法子

    的。

    总而言之一句话,瞧吧,朕这个大清皇帝和朝廷是真的把百姓们放在心上的,绝对值得信赖和效忠。

    众人听完果然很受感触,李老出声道:“皇上,草民有个不情之请,不知今日可否有幸见见五福晋这位农事奇才。”

    其他那些本地的汉族士大夫也纷纷开口附和了起来,三言两语便把对安清推崇上了一个新高度。

    安清就是不在,要在的话定会惊掉下巴,夸成这样,这确定说的是她?

    农事奇才?

    对这称呼,康熙先是愣了下,随即一想,安清可不就是农事奇才嘛。

    不过,对于众人的请求,他自是没有不准的道理,于是对着旁边的梁九功说道:“你去跑一趟,把五福晋请过来吧。”

    梁九功立马应下,丝毫不敢耽搁,退了出去,但没多久,他却又匆匆赶了回来,身边并未见安清的身影。

    “回皇上,五福晋不在后院。”

    康熙怔了下,“是陪着太后和宜妃出门了?”

    这南巡一路上安清经常带着太后和宜妃出去游玩的事,他自是也知晓的,现下一听说安清不在曹家,便下意识以为她们又出去了。

    梁九功却摇了摇头,回道:“回皇上,奴才打听到,五福晋带着九阿哥、十阿哥和十四阿哥去城外了,说是听说江宁府城郊百姓的稻田里虫害泛滥,他们过去看能不能帮上忙……”

    *

    此时,安清他们几个确实在去城郊的路上。

    这事还要从之前说起,她当时正在冥思苦想要怎么惩罚小十四这个熊孩子时,突然听到不远处几个曹家的家仆在讨论什么城郊稻田闹虫害的事,还说百姓们都忙着田地里忙着驱虫捉虫。

    她当时灵机一现,顿时有了个好主意——罚他去稻田帮百姓捉虫!

    虽然她也不推崇体罚,但‘劳动改造’有时候还是很可以的,反正对小十四她是打也打不得,骂也骂不得,这个主意简直不要太好啊。

    当然,这个好是对安清而言的,对十四阿哥来说,则就是完全是场苦难了,但他又不能拒绝,只能黑着脸跟着出了门。

    至于九阿哥和十阿哥,两人自是跟着来看热闹的了,但两人还不知道,有时候热闹可不是这么好看的,特别是在跟着安清去田地里头的时候。

    安清几人坐着马车直接来到了城外,没走多久便见到了一大片稻田,而此时稻田里满是百姓们忙碌的身影。

    几人下了马车后,安清便找了块就近的农田,蹲下身来进行查看,九阿哥三人则是亦步亦趋地跟在她身后。

    之前在过来路上,安清对这城郊的水稻虫害便有了些猜测,这会正处于水稻的分蘖期,最常见的水稻病虫害无外乎就是黏虫、蚜虫、二化螟以及蓟马等几种。

    如今一瞧,果然不出她所料,是水稻稻田黏虫。

    水稻稻田黏虫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水稻害虫,又名剃枝虫、夜盗虫、行军虫等,危害期主要在水稻的分蘖期和抽

    穗期,这种虫子会啃食水稻的叶片和茎秆,会严重影响水稻的产量和质量。

    对这些虫子安清自是见惯了的,也没觉得有什么,甚至还用手捏起了一只查看,但对九阿哥三人来说,哪里见过这黏虫啊,下意识便往后退了两步。

    安清瞥了三人一眼,对于他们眼底的抵触自是没有错过,其实,也能理解,这黏虫幼虫瞧着软软的一条,确实容易令人不适。

    但理解归理解,她还是不会放过他们的,特别是小十四。

    安清见这块稻田的主人都在不远处忙活,便带着三人走了过来,“老伯,你们缺不缺人帮你们捉虫啊,我家里有三个弟弟,正好对这捉虫之事比较感兴趣,可以帮忙的。”

    九阿哥和十阿哥本来还在幸灾乐祸,一听‘三个’这词,瞬间瞪大眼。

    两人对视了一眼,不是,难道五嫂也让他们去捉那虫子?

    九阿哥有心想问一嘴,但看安清在和那农人老伯说话,一时插不上话,只能无奈地在旁边干着急。

    那老伯转过头,一看见几人身上的衣服,便下意识摇了摇头,他们这哪里是能下地干活的样子,一瞧就是城里富贵人家的小姐少爷出门找乐子的。

    “姑娘,万万不可啊,不是俺老头子不讲情面,这实在是俺们一家人的生计,真真是容不得半点马虎。”

    安清自是懂他的苦衷,笑着说道:“老伯,你看这样成不成,若是他们损毁了你们的水稻秧苗,全部损失都由他来赔偿。”

    说罢,她转身指了指十四阿哥,“你们放心,我这弟弟在家里很得她娘宠爱,最是不缺银子的,定能赔偿的起。”

    安清还顺道提出了给老伯家一定的酬劳,只要能让三人去捉虫就好,当然这个钱也是十四阿哥出。

    十四阿哥下意识就想说凭什么,又不是他想去捉那虫子的,但突然看到了旁边的九阿哥和十阿哥,立马闭上了嘴。

    他赔就他赔,只要能让两人陪他一起去捉那虫子就行,反正今日定是躲不掉的了,能拉上一个便拉上一个吧。

    所以,这会他可不能惹安清,万一她反悔了,让他一个人去捉虫可就不妙了。

    甚至在安清让他先拿些银子给老伯当押金时,他犹豫都没犹豫一下,便让身边伺候的小太监掏了银钱。

    那老伯见安清这么坚持,也不好再说什么,收下那银子后,便同意让三人到地里面捉虫子了。

    九阿哥和十阿哥见状,立马同安清发起了抗议,却被安清无情地驳回了,接着便是威逼利诱地赶他们下了地。

    不过,两人倒也没怎么挣扎,十阿哥是向来喜欢安清这个五嫂,她的话自是乐意听的,九阿哥嘛,那就更简单了,不得不承认,他现在确实比较怂安清。

    农人老伯虽收了押金,但本着庄稼人爱惜粮食的本性,还是耐心教导了三人一番,就是想着让他们少祸害点地里庄稼。

    三人所幸也不算太不靠谱,没多久便上了道,而且在安清的监督下,他们自也没胆子去

    嚯嚯庄稼。

    那老伯无奈地摇了摇头,对安清的行为表示十分不理解,他活了大半辈子了,还是第一次见她这种冲着赔钱给人干活的。

    安清笑着解释道:“男孩子太娇气不好,我就是想着让他们来受受苦才好。”

    老伯笑了笑,也没再说什么,而是继续弯腰在地里捉起了虫子。

    安清站在地头,放眼望去,这满地里几乎都是弯着腰捉虫的百姓,看样子还虫患应该是很严重。

    但这水稻黏虫这么捉也不是法子呀,而且这也是不能治本啊。

    这会是分蘖期,这些肉眼可见的虫子就算被捉完了,那些被留在留下来的虫卵之后还是会在抽穗期时造成虫患的,难道他们还要再捉一回。

    先不说这得费多少功夫,就单说两次虫患造成的减产,那也是得不偿失啊。

    对付着水稻黏虫,安清倒是知道用哪些土农药能对付,但问题是,现下却不知要如何说服这些百姓。

    毕竟在古代,庄稼遭受了病虫害,基本就是这几种解决方式,水洗法、火燎烟熏法,以及这人工捕捉法。

    即便是想着用砒霜那些药毒杀虫子,一般也是选择诱捕法,意思就是先把虫子从庄稼地里诱出去再用药毒杀。

    即便有了之前那治‘青风病’的房子,但对着庄稼直接用药这种法子,还是很被百姓们忌惮的,毕竟这黏虫和青风病不同,还有人工捉虫这条路子选,即便届时可能会因为这虫害损失部分收成,只要他们捉的快一些,但总归不至于绝产就是了。

    所以,他们还是普遍接受不了对着这庄稼直接用药,下意识便会觉得这样做有损到庄稼本身。

    要不等回去找胤祺说说,让他去禀告康熙,然后由官府出面?安清想。!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