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7 章 五福晋67(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号后,安清也算是完成任务了,白日里,胤祺基本都在康熙的御舟那边,只有晚上才会回来,她这下也彻底闲了下来。

    因着行驶在水上,没之前去塞外时乘马车那般方便,她也不好随便去旁的船上串门,所以便只能自己给自己找乐子了。

    她这找的乐子也再简单不过了,就是坐在船头看风景。

    其实,这会的船队才刚驶出京城没多久,沿途的风土人情也没多少变化,瞧着也没什么新鲜的,但胜在一个意境——游船的意境。

    船平稳地行驶在水面上,眺望着远方的风景,不免有种心旷神怡之感。

    再悠闲地吃着些果干小食,看着天边的落日晚霞,这般惬意自在的时光倒也是不常有啊。

    当然,若是没有麦冬在她耳边念叨就更好了。

    傍晚时分,胤祺在康熙那便忙完后,便乘着小船划了过来。

    他刚登上船板,便看到在船头上吹风的安清,眉头不由一皱:“风这般大,你怎么不在船舱里待着,出来做什么?”

    现在可是二月啊,这样的数九寒天,她竟然出来吹冷风,这是嫌自己的身子骨太硬朗了吗?

    安清也没想到胤祺竟这会回来了,不由一愣,“船舱里太闷了,我出来透透气,没出来多会。”

    “主子,您骗人!”麦冬可算是找到机会了,立马告起了状来,“回贝勒爷,主子在这都快待一个时辰了,奴婢怎么劝都不听。”

    安清:“……”

    好家伙,叛徒竟在她身边!

    这小妮子到底是谁的人啊。

    胤祺闻言,眉头又皱了几l分,二话不说拉着人就往船舱走去。

    “真不冷,你看啊,我穿的可厚了,紫苏还给我戴了个挡风的帷帽呢。”安清边被拉着,边努力辩解道。

    胤祺也没搭理她,回到船舱后,便转身交代麦冬去熬姜汤,还嘱咐她一定熬得浓一些。

    安清一听要喝姜汤,瞬间一副痛苦面具状,“不是,我好好的,喝姜汤做什么。”

    那

    玩意这么辣,谁家好人爱喝啊。

    胤祺也是人狠话不多,直接拿捏住了她命脉,“若是你今日得了风寒,那明日路过大杨柳停泊时,我便去奏请皇阿玛带你回宫养病。”

    “要回你回,我这次是可是侍奉皇玛嬷的,严格来说,咱俩不同路。”安清死鸭子嘴硬道。

    胤祺嘴角噙着丝淡笑,“你也说是要侍奉皇玛嬷的,若是你得了风寒,还如何能侍奉人,所幸正好有了回宫的由头。

    安清:“……”

    成吧,好汉不吃眼前亏,她喝就是了。

    不就是区区一碗姜汤吗,哪里有南巡的事重要,再说了,也确实是得预防下,万一得了风寒可就不能好好游玩了。

    喝姜汤的事敲定了,安清突然反应过来一件事,他方才说明日经过大杨柳时船舶会靠岸,这是怎么回事啊。

    胤祺解释道:“明日经过大杨柳,我们要在那边停留两日,皇阿玛要带着百官巡视当地农事,这也是此次南巡行程中的第一个安排。”

    安清“哦”了一声,原来是这样啊。

    她自是不知道康熙南巡具体行程安排的,只大概知道从大通桥乘船南下,大概会路经过那些地方,她还以为这船是一路南下不停的呢,原来这中间还有旁的安排。

    不过,安清也没太当回事,只觉得确实符合康熙的作风。

    历史上康熙虽曾六次南巡,但他和他孙子乾隆主要为了游山玩水的下江南不同,康熙都是带着目的而来的,主要是为了治理黄河,考察民情吏治。

    所以,在南巡途中,康熙往往会关注沿途百姓的生活状况,更加了解民情。

    这也是为什么康熙和乾隆都六次下江南,在后世,为什么乾隆被骂不止,康熙却能备受称赞的原因。

    “你还好吗,今个晕没晕船?”胤祺问道。

    之前在宫里见她准备了这么多晕船的东西,他还以为安清晕船呢,白天他让人过来瞧了几l趟,都说她无事,这会亲眼瞧着了,才总算安心了些。

    安清摆了摆手,得意道:“放心吧,咱这身体素质,完全没事!”

    说罢,她还在船板上转了两圈,那嘚瑟劲看着不由有些欠揍,幸好此时晕船的四福晋和八福晋没瞧到,不然非得给她个白眼。

    不晕船了不起啊!

    第二日,御舟船队在途径大杨柳时,船舶停泊靠岸,按照南巡原定计划,康熙领着众人入住了天津府官衙。

    这么多人,当地官衙自是住不下来的,大部分人留在了船上,安清很荣幸作为太后和宜妃的挂件,被带上了岸歇息歇息。

    当然,四福晋和八福晋两个可怜催的,也因这晕船实在太严重,被允许上岸缓缓,听说两人一进衙门便倒头睡了下去。

    康熙出行向来走节俭路线,像这种没行宫的就住在衙门的情况也不是第一次了,身边的众人跟着他也都习以为然。

    当地的官府衙门条件虽简陋了些,但总归什么也不缺,安清倒是住的挺习惯的

    (),当晚便睡了一个很踏实安慰的觉。

    她这个踏实安稳是和前一晚船上相比的?()『来[]$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这在岸上总归比在船上好啊,船舶在河中行驶的再平稳,多少也会晃悠些的,白日里可能不觉得什么,但晚上躺在船上,那种颠簸感就会被数倍放大。

    所以,安清虽然不晕船,但在这楼船上过的一个晚上还是醒了好几l次的。

    这难得睡个好觉,一不小心就睡过了头,等安清在衙门后院醒来时,身边早都没有胤祺早的身影,据说是一大早就被康熙带着去城郊巡查农事了。

    康熙还真是个爱岗敬业的人呐,比不了,比不了哦。

    但胤祺就不免有些悲催了,好不容易出门一趟,还要被拉去加班,啧啧~还好她是出门旅游的,不用被拉去强制加班啊。

    安清简单用了膳食后,便开始琢磨白天要干什么,大杨柳在后世可是天津有名的古镇,既然来都来了,自是要逛一逛的。

    毕竟,出游的主要目的就是感受地方的风土人情嘛。

    安清先是来到太后处,询问了她老人家是否要出门逛逛,她本以为太后会推脱,谁知人家直接就答应了,而且瞧着这劲头比她还足。

    于是,她又去问了宜妃,宜妃也满口应了下来,不错不错,看样子大家此次出游的目的都挺明确的嘛。

    有这般志同道合的旅游搭子,安清表示十分满意。

    三人简单收拾了一番后,便带着些侍卫,出了衙门。

    而与此同时,康熙也带着一众官员来到了城郊,这附近的农田都是种的小麦。

    去年安清那种植小麦的册子拿出来后,康熙特地选了几l个地方,作为推广试验点,而这天津府的大杨柳就是其中之一。

    而那小麦种植册子上的法子,也被农政司的官员整理后,统一发放到了各试验点,并明令要求当地的官员去实地监督百姓,严格按照这些法子种植此季冬小麦。

    经过了一个寒冬,事实证明,安清那压麦等法子确实很有效果,此地在年后也是上了折子的,说此地小麦冻害竟减少了九成之高。

    这也是康熙把这选为此次南巡劝课农事第一站的缘故,事实摆在眼前,就没有比亲眼瞧见更有说服力的了。

    既然是劝课农事,那在场的自然不能只有康熙和一众官员,附近村落的百姓则全被叫了过来。

    但最让众人意外的是,竟还有不少外地的百姓,都是听说了康熙要在此地巡视农事,也纷纷赶来一睹龙颜,只是这些人被官兵隔在很远地方。

    康熙见状,自是龙颜大悦,并且直接要让他们靠近些,最好能亲眼瞧瞧那些没有遭受冻害的农田。

    “皇上,不可啊,这些百姓来路暂时无法确定,您的安全第一。”天津府巡抚出声劝道。

    只是,他低垂着的脸上却闪过一丝不安,这么多人,若是有人趁机到了那块农田可如何是好。

    巡抚一出口,其他地方官员也纷纷出声附和。

    无疑,他们都是心里有鬼的

    ()    ,毕竟那块出现鬼麦的农田离这边并不算太远,他们千方百计把康熙等人才旁边引,也是为了不露馅。

    但他们千算万算,却怎么也没料到这次竟会从外地来这么百姓,若是真的把他们都放进来,那局面定会超出他们的掌控。

    康熙却完全没当回事,摆了摆手,道:“无碍,附近地方这么大,不让他们靠近便是了。”

    随行的侍卫本就会在周边做好防备,正常情况下,除了伴驾的官员外,旁人都近不了康熙的身,即便是那些被安排过来面圣的百姓,也要在几l米开外的地方磕头。

    康熙说罢,随手朝着另一边空旷的地方指了指,“就那边吧,让那些外地的百姓去那边,他们大老远赶来,想必也是想亲眼瞧瞧这边的小麦是否是真的躲过了冻害吧。”

    其实,今年除了特地划出来的那些试验点外,旁的地方,仍旧有不少地区遭受了小麦冻害。

    至于为何康熙今年没有全面推广安清的那些法子,一是为了安全起见,先试上一年看看效果,第二点嘛,也是因为新的种植技术想要全面推广其实并不容易,很多百姓会对此产生怀疑,生怕这些法子会有碍庄稼。

    天津府巡抚顺着康熙指的方向望去,脸色不由一白。

    康熙向来金口玉言的,他说出口的话,自是有人立马就去执行了,甚至那些本地的官员都还没反应过来,那些百姓就已经被放进来了。

    一众百姓纷纷对着康熙的方向磕头谢恩。

    康熙摆了摆手,示意众人平身。

    既然一切都准备就绪了,那接下来也就要进入劝课农事的环节,但就在康熙正准备亲自下田进行天子示范性耕种时,不远处的人群中突然传来一声惊呼。

    “鬼、鬼麦!!”!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