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9章 阿沅姐和小盼哥成亲了(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莫修谨和蔡沅刚回到光州的时候,麻城那边只传来水患,还未有瘟疫的情况。

    哪怕亲友在为小虎的事忧心,可见到数年没回家的小盼和阿沅,都很高兴。

    三姨母一直拉着儿子的手,见人就说:“我家小盼回来了!”

    因为有人在她面前说过,你儿子不会再回来了。

    农村就是这样,说民风淳朴的,都是没在农村久住,理解不深的。

    更多的农村情况则是,见不得别人比自家过的好,特别是开始都一样家境,别人家突然发家了,嫉妒之心啥事都干得出来。

    沈家这几年可不止发家,简直是祖坟冒青烟,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出了个王妃,连带所有亲戚都跟着发了家。

    家养的大白鹅都胆子极肥,敢去河堤遛弯,十里八村都知道那是沈家的鹅,王妃养过的。

    村民羡慕嫉妒之余,自然是往沈家不好的方面找,总要找个心理平衡,安慰自己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沈家让人津津乐道的,自然是二房一家。本应该是王妃奶奶的朱氏,自己作的亲都攀不上。

    应该是王妃亲二叔的二房,自己作的非要断了亲,如今只能仰大嫂鼻息讨口饭吃。

    这不是看在沈爷爷的面子上,私下都说,等沈老太爷一归西,这二房又得吃糠咽菜了。

    一个女儿沾了官司,还被撵走,生死不知。

    一个儿子读书不成、经商不会、练武吃不了苦,只能去工坊做事。

    人家王妃的表弟都当了官,这亲堂弟只能干瞪眼。

    这笑话完沈父这边的亲戚,自然又去笑话蒋氏的亲戚。

    王妃的亲舅舅都不用提,一提大家就拍着大腿笑说他活该,这跟王妃二叔一样,悔青肠子。

    如今那蒋德运的妻子郑氏,见丈夫实在攀不上凌王的关系,还总被人拿这事取笑。

    而蒋德运又娶平妻,郑氏之前跟县尉的事也曝光,整个家闹的鸡犬不宁。

    闹了几回和离,都被儿女劝住。生意生意做不下去,远亲近邻都拿他家当笑话看。

    另一个就是三姨母了,王妃的傻姨母,生了个患有疯病的表哥。

    三姨母住在沈家,而沈家因蒋氏的米粉生意,和沈父的木匠作坊,沈爷爷又是村长,往来村民极多。

    三姨母又分不清别人是真心还是假意,笑着和她说话,她就笑呵呵地回答。

    有些坏心眼的村妇就故意在她面前念叨:“你儿子在外面患疯病,不会回来喽!”

    更恶毒的则是说:“指不定死哪里喽!啧啧,还供他读书考秀才,一个疯秀才有什么用?”

    ……

    三姨母每次听了都只会重复地反驳:“小盼会回来的!”

    然后就是跑回自己家中,依在门上看路,一边抹眼泪一边说:“小盼会回来的。”

    莫家族人生怕她出事,忙又将她送回沈家。

    不管莫修谨怎么样,有个王妃外甥女,莫家族人是不敢亏待三姨母。

    而现在,小盼真的回来了!

    三姨母恨不得把他领去给那些人看,你们看呀,我的小盼回家了!

    沈冬素给小盼哥准备的金银礼物他都没戴,只带了十几个护卫。

    但他人一到光州,早有准备,且深知农村情况的贾大厨。

    就准备了豪华的大马车,拉了十车的礼物送亲友。

    还给他和阿沅姐装备了很多衣裳首饰,都是按有钱的公子小姐打扮的。

    笑对莫修谨说:“你是读书人,定觉得这样做俗气。但农村就认这个俗礼!”

    “你在幽州多得人尊重,老家人看不到,他们就认香车宝马、绫罗绸缎。”

    “小地方都是先敬罗衣后敬人,你想你娘在老家受人尊重,就得摆阔气些。”

    莫修谨信服了,之前还打算悄悄回村,现在听贾大厨这么一说,决定衣锦还乡。

    这一招果然很有用,从光州到沈家村接母亲,再一起回莫家村,那路热闹的,十里八乡的村民都赶来看。

    之前笑话三姨母养了个疯儿子的,都羡慕的说,她可算熬出头了。

    傻人有傻福啊!寡妇苦熬这么些年,老了也有凤冠霞帔戴。

    听说莫修谨回乡是为娶妻,莫家族长大摆三天流水席庆祝。

    还重写族谱,不管莫修谨以后能不能科举,能不能入仕,在莫家村看来,他依旧是全村最出息的年轻人。

    阿沅姐则是稍微易容了一下容貌,虽然罗家和卢家都是昨日黄花,当年她被罗家人找回去引发的热议,早已没人提起。

    可还是担心被太子党抓到把柄,用来攻击凌王妃。

    在回沈家村前,贾大厨先把二姨母接到光州,提前跟阿沅见了一面。

    母女多年未见,女儿又历经磨难,见面之时的温情场面,自不必多说。

    二姨母又是哭又是笑,抱着阿沅姐一直喊着:

    “我的儿啊!我的阿沅啊!娘的心头肉,娘的眼珠子,娘想死你了。”

    幸好冬素没看到这个场面,若是看到,哪怕原主早已不在,但那残留的丝丝灵魂执念,应该还是会让她感觉羡慕又痛苦吧!

    母女情份这个事,真说不好。

    沈冬素倒是蒋氏亲生的,可蒋氏待她,别说眼珠子,连眼皮子、眼睫毛都算不上。

    这几年对她好点,也是因为她对沈家有大用,一大家子靠着她的名声地位挣前途。

    便是如此,蒋氏也是做些场面功夫。

    不是沈冬素小心眼,可年年老家送的礼物,蒋氏所说的,她亲手做的衣裳。

    给沈林钟的,就是比给她的要做的好。

    给沈林钟的冬衣针脚细密,棉花塞的足足的。衣领、袖口还会绣花。

    给她的嘛,呵,连街上买的成衣都不如。

    她还不能赏给下人,说出来也是母亲做的,很容易被人说不孝。

    也穿不出去,只能琐在箱子里,每年六月六晒衣节,还得翻出来晒。

    真是一份又累赘又无解的母女关系!

    而阿沅姐虽不是二姨母亲生的,但自从被二姨母捡回家,比对亲生的儿子山山还好。

    从小到大,都视若珍宝。

    冬素和大莲、大麦冬天手生冻疮,只有阿沅姐,从来不长冻疮。

    要不是罗家人找上门,任谁跟阿沅说,你是捡来的,她也不会信。

    若天底下捡到的孩子都能得到父母这样的疼爱,那情愿被人捡去。

    很多农村人养女儿,就是为了嫁出去时换点聘礼,再帮衬娘家兄弟。

    而二姨母是真心希望,阿沅-->>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