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69 章(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

    小小苏打起精神找出纸笔写信,车到山前必有路,哪怕山前拆车卖轱辘,他要对小金大腿有信心。

    后世记载中和老王合作的是小金大腿,他们俩之间一定有共鸣。

    冥冥之中有天意,别人的话可以不听,太子殿下的话不能不听,殿下加油,你可以!

    烦恼随着信件一起寄走,小小苏走出书房满血复活,正准备去厨房找东西填肚子,那边庞衙内又风风火火的跑了过来,“景哥儿,刚才忘了说了,你哥让我给你稍了封信。”

    最近不少地方官被召回京城,苏家两个哥哥都在其中,他出发的时候苏二哥和苏三哥已经到家,顺手就帮他们吧家书带过来了。

    “你哥他们的新任命已经下来了,具体去哪儿我没记住,他们信里应该有写。”庞昱应该还有别的事情,放下信就又风风火火的跑开。

    小小苏:……

    让别人来送也行,不用特意跑一趟,虽然他们俩现在住的近,但是大热天的来回跑也够折腾的。

    苏景殊摇摇头,拿着信件转回书房,让他看看俩哥哥信上写了什么。

    官员干满任期后朝廷会统一考核政绩,叫做“磨勘”,然后根据政绩好坏来另授新职,这套程序按部就班走下来,只要能力说得过去最后都能有个差不多的结果。

    这些年朝中规矩改了又改,大部分官员的升迁还是按部就班,但也有些不那么按部就班的被选拔出来委以重任。

    没有猜错的话,俩哥哥应该都属于这种被特意挑出来的人才。

    小小苏以为他哥被召回京城应该会被委以重任,三哥低调行事,二哥硬着脖子和老王刚,然后从此走上一个捞哥哥一个被捞的“光明大道”。

    看完信发现他三哥好像是进了实权部门,二哥却是跑史馆编书去了。

    也好,在史馆两耳不闻窗外事应该就不会被贬了。

    老王在京城搞了个市易务,归三司使管辖,由朝廷直接收售货物以平抑物价,限制大商人囤货居奇,同时也能增加朝廷的收入。

    如今京城和边境还有其他大城一共设了二十多个市易务或者市易司,京城奉命提举市务司的是吕嘉问吕大人,衙门招募各行各业的商铺和牙人让他们听指挥买卖货物,可以说是给官府衙门招了一大批编外人员。

    按照市易务的规矩,外来客商如果愿意把货物卖给他们,他们会让行人、牙人一起商量出个公平的价格,要是想和市易务的其他货物折合交换也尽可能的予以满足,总是就是收市面上卖不出去的货物等能卖出去的时候再卖。

    听上去和汉时桑弘羊的平准法差不多,不过没有把所有的事情都交给商贾,而是招募行人、牙人来做事。

    发展有大宋特色的先王之道,从细节处做起。

    与此同时,王安石还申请成立了一个制置三司条例司来凌驾于盐铁、度支、户部三司之上,想要条例司成为朝廷的最高财政机构负责财政立法工作

    。

    条例司成立后的第一项工作:制定出具体的方案来最大限度的减少财政经费的支出。

    他三哥苏辙现在就在条例司任职。

    苏景殊:!!!

    糟糕(),怎么感觉三哥的处境比二哥还危险。

    小小苏看完俩哥哥的京城任职感受?()『来[].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捂着额头叹了口气。

    两个哥哥都在京城只有他在千里之外的感觉太不好了,官家召地方官回京怎么不连他一起召回去,同样是提心吊胆,他选择在京城提心吊胆。

    再这么下去总感觉回京后两个哥哥一个都见不着,老王应该不会那么不讲情面吧?

    但是想想老苏那不讲情面的骂法,老王不讲情面也说得过去。

    唉,越想越觉得难办。

    他本来还想着党争这玩意儿可能不会这时候就表现的那么激烈,现在想想还是太天真了。

    老王回京本身就是曾公亮曾相公忌惮韩相公势大才有的结果,枢密使陈升之也大力举荐,之后老王也投桃报李向官家举荐陈升之任宰相之职。

    但是看三哥的说法,官家以王安石和陈升之二人总同主持变法之事,两个人的意见却达不成统一,如今陈大人已经开始托病闭门不出了。

    只这点还没什么,两个人共同办一件事达不成共识很正常,换成老王自己拿主意可能比两个人商量着效率还高,问题是老王新找的得力干将叫吕惠卿。

    吕惠卿,这么说吧,上辈子他对王安石变法的了解仅限于课本上“王安石变法”这个章节的时候都知道这是个声名狼藉的人。

    虽然不知道这人为什么声名狼藉,但是都声名狼藉了还管为什么干什么,知道他肯定不是个好人就够了。

    变法功亏一篑,吕惠卿要负很大一部分责任。

    具体负哪一部分责任,苏景殊也不知道。

    看现在的情况,吕惠卿和他两个哥哥一样都是嘉祐二年的进士,他被老王调到身边之前任集贤殿校勘,负责编校集贤殿的书籍,二哥回京后干的也是编书整理史册的活儿,如果不是吕惠卿被老王调走,俩人应该还能在一个衙门干活。

    不过被调走也没什么,被调去的地方有他们家三哥。

    话说老王对这个吕惠卿还真是看重的不得了,“惠卿之贤,虽前世儒者,未易比也。学先王之道而能用者,独惠卿而已。”能让老王这么评价,看来是个能人。

    三哥说老王现在遇到什么事情都会和吕惠卿商量,凡是涉及到变法的奏疏都出自吕惠卿的手笔,怎么说呢,俩人商量出来的政策他哥都觉得不太行。

    老王想要推行的政策基本上都是他在地方为官时试验过的,政策在他手里很有成效,所以他才想推行到全大宋去造福全大宋的百姓。

    问题是,不是所有的地方官都和他一样负责啊。

    苏景殊捶捶脑袋,老王在地方干了那么多年不可能不知道同样的政策不同的人去做会有截然不同的结果,现在那么着急真的单纯为了做出成绩证明

    ()    他走的是一条正确的路?

    搞不明白。

    苏景殊以为进入官场后脑袋瓜会好使一点,事实证明,年龄的增长并不会让他的脑袋瓜产生质的飞跃,小时候怎么笨长大后依旧还是怎么笨。

    算了,问题交给太子殿下,反正他短时间内也回不了京城,京城的腥风血雨应该刮不到他身上。

    小小苏打算眼不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